素有“陀罗避暑”之美誉的陀罗山,坐落在忻州市西北角,山势南北逶迤,连绵不断。其主峰高耸入云,巍峨挺拔,山上怪石嶙峋、悬崖欲坠。满山遍野的山花争奇斗艳,色彩斑斓。茂密的树林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是理想的避暑、游览、访古和探险胜地。
陀罗山之奇在于景。我随着游人向上攀爬,一个又一个的‘之’字型台阶山路,时陡时缓,时宽时窄,沿途两侧芳草萋萋,山花盛开,草长花香,十分幽静。轻风习习,空气清新,即使烈日高照,也不觉干燥炎热,凉爽而舒适。
置身陀罗山之顶,清风拂面,凉爽无比,心情豁然开朗,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极目远眺,万千景象尽收眼底,一览无余。往东看,忻州市的轮廓隐隐约约依稀可见。放眼开来,几万亩沃野碧绿如茵,河流宛如一条条彩练轻柔婉转地盘绕在这绿色的世界。一个个村庄像一盆盆精美的盆景摆放在这多彩画卷的极佳位置。双乳湖、银山湖像晶莹透亮的蓝宝石镶嵌其间。就是天下最好的画工也难以画出如此美轮美奂的画卷。往西看,则又是一面天然织就的云锦。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巍峨磅礡,莽莽苍苍。山挨着山,沟连着沟,云雾缭绕,悠远绵长,一望无际。抬头望天,日近云低,朵朵白云从头顶轻轻飘过,仿佛伸手就可撕几片云片下来。难怪几百年前康熙皇帝畅游此山时,触景生情,欣然命笔题下了“天近云低,到此一游”的字样,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字迹斑斑驳驳,但仍旧依稀可见。
陀罗山之奇在于石。寻觅忻州八景之一的“孤松独石”,独石依然屹立,孤松枯死,倒在巨大的独石之下。细观那劲杆枯枝,当年一定苍劲挺拔,风采迷人。令人欣慰的是石缝间又长出一株幼树,碧绿苍翠,生机勃勃,其生命力之坚强令人肃然起敬。踏上巨大的清凉石,石面开阔光滑,面积足有一亩多大,东邻悬崖峭壁舍身崖,北依险要石缝鬼门关。坐在舍身崖畔,眺望远方,群山起伏,沟壑绵延,此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山登极顶我为峰”的意境。
陀罗山之奇在于松。沿着林间羊肠小道去寻觅山中奇景‘滴水崖’。沿途可以尽情观赏千姿百态的陀罗山之松。有的直立挺拔,如威武士兵;有的盘旋曲折,似苍龙卧崖;有的老态龙钟,若耄耋老者;有的苍翠欲滴,像翩翩少年……它们或屹立于悬崖,或隐身于沟壑,或俯或仰、或立或卧,叶色浓绿,四季常青,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它们不畏山风之狂烈,不弃山崖之贫瘠,将自己全部的绿、全部的美和全部的爱泼洒在陀罗山阴暗、冷酷、无情、凌乱的顽石之上,把陀罗山装扮得景美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陀罗山之奇在于庙。陀罗山是一座佛教文化氛围浓厚的山。当地人传说文殊菩萨在此留下足迹,后人就在有足迹的地方修建了文殊寺庙。于是,文殊菩萨就返回来了,造化生灵。文殊寺作攒尖塔式状,底部重檐三滴水,全部为砖石结构,由内部观察层递迭起,碹包而上直通蓝天,翼张的檐角,龇牙的兽嘴,似腾空飘逸,云中咆哮,整个轮廓端庄肃穆,型制奇特壮观。寺庙里还有佛主释迦牟尼佛像。站在文殊庙观山,山形挺秀,高出云表,巍峨磅礴,险峻异常,怪石嶙峋,悬崖欲坠,松柏繁茂,花草丛生。
陀罗山之美,美在其山,美在其石,美在其树,还美在其泉,日淡云闲曲径幽,通灵秀水宜心叩,侧耳莺声换新语,长歌短唱亦风流。
陀罗山秀丽的景色吸引着无数游客。天造陀罗山,匠心独运,秀山丽水让人欣羡。筱雨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