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君



芦芽山主峰绝顶周方仅约10平方米的石坪上,巍然托起一座正方体状石砌建筑,这便是太子殿。三面悬崖,甚为险峻。因其位居群山之极,数十里外即可看到。太子殿为石壁构筑,殿脊有一铁棍直指苍穹,似为避雷特置。殿顶向四面披散,原以铜瓦铺盖,今已遗失。殿门北向而开,门据有石凿“太子殿”三字赫然醒目。两侧墙壁又凿“佛祖”二字,工整雄劲。殿门两侧石刻联语系光绪年间白文良倡修该殿时书凿,句为:复慈云于中国,性洁雨于边方。著名书法家黄克毅有诗赞太子殿景致:
素仰芦芽景色美,
山静林幽惹人醉;
危崖嶙屿耸碧空,
太子殿前几忘归。
殿中所供“太子”,就是佛祖如来的法身毗卢佛。每遇干旱少雨,附近州县的百姓便来这里求雨。为了显示求雨者的诚心,一群男人头戴柳梢帽,赤脚光膀,用长杆抬着当地的“龙王爷”,敲锣打鼓,一路走来,到山脚下,便要三步一叩拜,一直拜到“离天最近”的太子殿祈雨。据说,这种做法非常有效,求雨人总能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甘霖喜降。
山顶小庙,目神所及,令人向往。其实到山顶,并不一定仅为拜佛,而实在是这里才是观赏芦芽胜景的最佳去处。芦芽山簇拥大小 200多座山峰,沟壑纵横,崖沟跌宕,溪水淙淙,有大小瀑布30余处。从山脚下爬山,顺着台阶走进茂密的林区,挺拔而笔直的云杉像一个个士兵一样整齐排列,厚厚的绿伞仿佛将人同天体隔开,阳光只能透过夹缝稀疏地散向大地,于是这里的树木争高成了它们的生存法则,所有的树木都是争先恐后希望博得阳光的宠幸。经过十字墕、望佛台、肉瓮子、大天涧、束身峡、小天涧等景点,过花海,翻悬崖,历经艰险,才能登上太子殿。登高望远,峰峦重叠,怪石嶙峋,满目葱绿,茫茫林海随山起伏,发出阵阵涛声。白云片片飘来,那么悠闲,那么自在。沐浴在清风中,感觉是那样的轻松,那样的纯粹。如果机缘凑巧,你还可以看到芦芽日出、芦芽佛光、金秋红叶等更美的景色。
看芦芽日出,自然需天气晴好。太阳在即将出来之时,东方天际逐渐由灰白变为乳白,红霞照映,彩带飘飘。突然,一道亮光喷射过来,为刚刚还在昏暗中的远近峰尖涂上一层金色,亮闪闪的峰尖像直插云天的利剑。随后,一轮红日在东方的云海里冉冉升起,状如火球,色如朱红,蓬勃向上。环顾周边,大小山峰披上紫红的外衣,漫天云雾顿时被染成橙红色,格外漂亮!云雾一会似玉带,缠绕在山腰;一会似流云,从山头倾泻而下;一会似海浪,奔腾汹涌。芦芽山日出,云雾一点不比黄山逊色。
芦芽佛光则相对难见,只是偶尔出现在夏天的雨后。通常人们看到的先好像是七色彩虹,但仔细观看,却如万道金光,有时像一个转动的“法轮”,有时又像一个转动的“屏幕”。从中可以看到各种变幻的图案,像宫殿,像山水,又像海景,又像人物,忽明忽暗,忽隐忽现,非常奇妙。将这种神异的现象和久居太子殿的佛祖联系在一起时,便被人们称之为神秘的“佛光”。如果要探究这种现象的原因,科学工作者认为是芦芽山特殊的山体、气候和光线共同作用的结果。
金秋时节,芦芽山呈现给游人的是一种成熟的、收获的美景——金秋红叶。中秋节前后,是芦芽山开始成熟的季节。山上灌木红了,霜叶红了,野果子红了,一丛丛、一片片,红的织烈,红的诱人,呈现出漫山红遍、层林皆染、五彩斑斓的绚丽景观。游人漫步其间可领略到芦芽山红叶的三种意境:一看红叶色彩斑斓,二看红叶如火如荼,三看红叶落时飘丹。娇艳似火,瑰丽似霞的50多种红叶竞相斗艳,耀眼夺目,百里铺落霞,千山腾烈焰。山被红叶遮掩,水被红叶浸染,路被红叶铺成,一簇簇、一团团燃成秋的火焰。让人如入仙境,流连忘返!此时如果气温骤降,落下一场初雪,茫茫林海顿时变作一块巨大的白绸,白绸上是红的叶、黄的叶、绿的树五颜六色组成的《金秋雪景图》,浓淡相宜,光彩夺目。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