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宁武悬空村
2017年05月25日 11时48分   忻州在线

作者:王文君

古栈道主要用于交通。而在宁武这个山川秀美、交通便达的地方修栈道似乎是多余的。它的用途究竟是什么?一说是古代这里庙宇众多,都建于山顶,信徒香客为积德行善,经年累月开辟了朝佛栈道。一说明初为扫荡盘踞这里的残元势力,专门修了栈道。到底这条栈道建成于哪个朝代,派作什么用场,修了多少年,历经几多战事,不得而知。宁武古栈道成了当今一个不解之谜。

大山深处,无奇不有。在距离古栈道不远的石门峡谷里,悬崖上竟然悬挂着五十多具栉风沐雨不知多少年的棺木。悬棺葬是古代的葬俗,主要流行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主要风行土葬,因而这里的崖葬悬棺群非常罕见,是长江以北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处。

石门悬棺位于小石门村西极为幽僻的山谷内,峡谷深处有一个幽僻的巷弯,入口石壁如门,巷内林木葱翠。石门内的石壁,危岩高耸,高者可达300余米,低者也有百余米。壁顶覆盖着绿树灌丛,石壁上悬挂的木棺,有嵌在岩洞里的,也有露在石壁外的,有用木桩支撑,也有用铁链吊捆的,既有一棺独悬,也有双棺并列的,多在石崖石洞等避水阴凉干燥处,距地面高度高低不一,有近百米,数十米,十数米高的不等。

石门悬棺是何缘由?有的研究者作了这样的推论:古代以黄河、长城为界,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点,这里战争频繁,狼烟不断,长期的战乱和民族融合中悬葬的风俗影响到这里。另有一种猜测更富有想像力:自古深山僧人道士多,他们崇尚自然,渴望死后也能与幽美的山谷为伴,站在悬崖高处,在冥冥之中“普度众生”,所以把最后的归宿选择在悬崖上。还有人认为死者为战死的士卒。也有认为死者是未成年的女孩。当然也不排除讲求风水、寓意升天的官宦富人或高僧。无论怎样的解释,仅仅是猜测,破译这一谜团,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此外,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是怎样把棺材吊到绝壁上的?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靠人工吊上去,也是件很费劲的事情。悬棺群落,出现在什么年代?聚集了一些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寻找这一种选择?除了高挂的灵魂,还期冀着什么?这一串串问号,有待于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去破译。

除了古栈道、悬棺之外,九峰一山的深处还有更加奇特的地方——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悬空村。也许人们惊叹浑源悬空寺的巧夺天工,但这里的悬空村更奇妙,王化沟、五花山、曹家梁三个村相距不远,从山下向上望去,好似空中楼阁、天上宫阙。目前王化沟已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

隐没在深山老林中的王化沟分布在大约一华里长的绝壁上,背依悬崖,面临百丈深渊。全村20余户,60多口人。村西的悬崖上耸立着一块巨石,村里人称之为“石人”,村后的山也因此称作“石人山”。村中的房子大都临崖而建,以木柱支撑,高低错落,避风向阳。这些房子建在悬崖上看似危险,实则非常坚固,至今还有清代的房子保存完好。由于地盘不足,所以没了庭院,只有一条走廊。就是街道也只能用木料搭建,悬于空中。当然作为农家,牲畜的圈舍是免不了的,这里也需要精心摆布,精心建造,绝不至于让牲畜落下深渊。

在这样的村子,交通更是不便,村民怎么能长期居存?其实不然,他们说,靠山吃山,有地就不缺粮,有山泉就有水,有林子自然不缺柴。除了放羊喂猪,种点五谷,还可刨药材、采蘑菇,再编点箩筐,拿这些东西便能换来油盐酱醋茶。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睡火炕,推石碾,围石磨,自作豆腐自制粉,不用任何添加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朴自然,踏实满足。

幽深的大山里的人们崇尚自然,现代文明对他们的吸引似乎不太大。守着大山和山里人的淳朴,过着“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日子,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生梦想。问及他们为何不走出去,只说辈辈如此,早已习惯了。

悬空村,如同古栈道、悬棺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但这些毕竟是后天的、人工的,殊不知,在这谜一样的管涔山中,自然景观更加神奇。

(责任编辑:李冬梅)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