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宁武天池:魅力永存的秀美山川
2020年08月05日 16时18分   大美忻州

位于宁武县城西南20公里管涔山麓马营村北。地处桑干河和汾河分水岭上的东庄村附近,是处高山群湖。海拔1954米的分水岭东顶部,我国三大高山天池之一,世所罕见的高山湖泊群。天池古称析莲池、祈莲泊,天池最早成为游览胜地,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大约2300多年。天池正式辟为皇家游览观光胜地是在北魏时期,据说,北魏的孝文帝曾用金珠穿了七条鱼放入天池,看是否与桑干河潜通,他又曾用箭射中池中的飞鲸,这两者后来都在百里之外的桑干河获得。隋唐时期,天池游览观光到了鼎盛阶段。隋炀帝曾环天池建筑了规模盛大的汾阳宫,天池附近的“汾阳宫遗址”,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美丽的天池是世人游山玩水、休闲度假、避暑观光的绝佳胜地,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大约2300多年。《宁武府志》记载:“赵武灵王出代西,遇楼烦王,致其兵”。说的就是赵武灵王用游览的方式实现了其政治目的。

天池湖泊。高山环绕,树木掩映,湖水清澈,像一块“晶莹碧绿的宝石镶嵌于高山之顺”。天池古称析莲池、祈莲泊,唐贞元十五年,在天池周围设皇家牧监,每年牧战马70万匹,故俗称马营海或母海,马营海面积约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0米。有马营海、元池、琵琶海、 鸭子海、小海子。干海、岭干海、双海、老师傅海等天池湖泊群由大小15个天然湖泊组成,池里生存着草值、鲤鱼、细鱼、鲢鱼等水生动物。马营海(也叫“母海”)是天池湖群中面积最大的湖泊,海拔1771米,平均水深8米,面积0.607平方公里,蓄水量800万立方米;唐贞观元年到仪凤年间,唐王朝先后在大西北设立了8坊64监用以饲养官马,其中仅管涔山地区便设有天池、元池、楼烦三大牧监,三大牧监驯养军马70万匹,一时“牧马数万,色别为群,望之如云”,留下了“楼烦出骏马”,“楼烦牧政甲天下”的佳话,当时的天池一带出产的楼烦马和西域出产的骏马齐名天下,为唐王朝的强盛壮大立下了不朽之功。

提起“天池”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到我国的两大高山湖泊--长白山天池和天山天池。然而,这是一个位于管涔山系纵深的小湖,四面环山,历史悠久,它小的甚至在省级地图上也找不到,但其史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却似乎都要超过前者。它远观像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的硕大珍珠,近看似一面平躺在幽谷内变形的银镜,其山势连绵,绿树环绕,蓝天碧水,浑然一体,景色的确不凡,难怪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修书者,总要以“天池锦鳞”为名,将其列为当地的“八景”之一呢。也就是这个在地理书上也很难找到且面积只有0.8平方公里的高山淡水湖泊,历史上却有许多文人墨客光临过这里,并常将它与隋朝的一位皇帝联系起来,说当年称雄一世的隋炀帝,不仅多次在此避暑巡猎,还不惜人力财力,大兴土木,在“天池”附近修建了一座宏伟壮观的行宫,这个行宫激发了许多好奇者纷纷至此,寻觅当年隋帝行踪的“蛛丝马迹”,探访那个已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天池”隋帝行宫之谜。

当然,也少不了携爱妃宫女们云游行宫,踏青湖边,打情骂俏,赏景吟诗,于美酒声色中寻欢作乐,穷奢极欲地炫耀帝王的风流,其似乎有些令人不可思议,然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关于隋帝“天池”行宫这段历史风云,不仅许多文献碑碣有过记载,也为史学家多次点到,为文学家多次引用,并得到当今许多学者的认可。只是因为年代久远,行宫往日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眼下,除了可以看到当地政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的那座“海瀛寺”建筑外,就只有这千年的老湖了。现在到了“天池”边,人们也只能站在那断基残垣的遗址上,去回味当年帝王行宫的模样了。

那么,历史上的隋王朝到底有没有在“天池”边修建过“行宫”?当年的隋帝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建造行宫?有关“天池”行宫的历史,清版《宁武府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汾阳有天池,在燕京山即管涔山上,周过八里,俗名天池,曰祁连池。隋开皇(公元581年至600年)建祠池上,祈祷多应。”这里所称的“祠”,虽然并非指“宫”,但足以证明风景秀美的“天池”,早在隋代就被人慧眼发现且得到青睐,难怪隋朝的皇帝要选择在这里修建行宫了。而以下的一段记载更为确切:“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四月北巡过雁门关,八月癸巳入楼烦(今宁武、静乐一带),十一年(公元615年)五月避暑汾阳宫。”以后的《宁武县志》又载:“汾阳宫,是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年间始建,坐落于天池边。”据说,隋文帝先在汾阳河上游的宁化古城建立“隋王宫”(又称隋阳宫),后来宫城被洪水淹没,当地仍有“水漫隋宫”的传说。而位于“天池”边的“汾阳宫”(又称“汾源宫”),则是隋炀帝手上所建造,两宫史称“上行宫”和“下行宫”,但由于历史的久远,目前明显的痕迹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不久前,山西省文物部门曾会同忻州市文管单位有关专家及学者,专门对“天池”隋帝行宫遗址进行过一次考察,发现了一种造型较大的琉璃滴水构件,其等级很高,显然,民间老百姓是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的,只有当年的皇宫才有资格使用,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风范。

然而,中国的名湖秀水那么多,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么一个无名的小湖边,劳民伤财地去建造一座规模宏大的行宫呢?况且,这里山势十分险要,并不利于大队车马队伍出行,粮食补给也十分不便。据有关专家分析,这与“天池”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宁武与塞外相连,当年北方的突厥(南北朝时期十分强盛),常经此入塞进犯中原,历代封建王朝都曾在这一带修筑过长城(例如管涔山的赵长城),连年烽火不断。

隋朝皇帝当然也不例外,也曾大修长城以屏蔽塞内,并屡次率兵巡边耀威。据《中国历史纲要》记载:“隋初,突厥屡次进攻,隋文帝发兵出塞迎击,大破其众。”还有,管涔山一带森林密布,牧草遍地,禽兽出没,环境清雅,气候凉爽,尤其到了每年盛夏,人迹罕见,堪称是一处难得的避暑胜地,因此隋朝皇帝才把这里选为狩猎和避暑的理想之地。

况且,这一带还是隋朝皇帝杨家父子的“发迹之地”(杨坚时任晋王时,杨广为并州总管),那么,为了游玩方便而选择在此建造行宫,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也符合史书上称隋炀帝“好大喜功,喜游猎”的习性,另据史书记载,当年隋炀帝建成的这座行宫规模是非常可观的,即所谓“汾阳宫因池而筑,环水精建宫室台榭,其殿宇楼阁,金碧辉煌,分外壮观。”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过分。当年,隋炀帝为了使浩大的狩猎队伍和皇家卫队便于通行,曾下令从并州(今太原)西北的天门山附近,修筑了一条全长150公里的简易栈道,直通宁武“天池”行宫,后人称其为“杨广道”。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夏四月丙午时,杨广自五原(今内蒙古一带)巡猎回来,曾在“天池”行宫大宴群臣,其奢侈之风可见一斑。可惜,因为地面建筑早已不复存在,这些也只能成为历史传说了。而汾阳宫究竟毁于什么年代,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在清版《宁武府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隋恭帝义定元年(公元617年),校尉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袭破楼烦,进据汾阳宫,取宫人以赂突厥,自命国号无兴。”说的是隋朝后期一名叫刘武周的叛将,带兵攻破当时的楼烦城,杀死当地太守并进占汾阳宫,掳宫女敬献突厥的情景,其虽未对其血洗行宫作详细描述,但证明从那个时期开始,“天池”隋帝行宫正由兴盛走向败落。因这片遗址位于湖边一台地上,完全符合古代帝王行宫多依山傍水布局的习惯,完全可以证明其曾经存在的事实。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此时正漫游在风景秀丽的“天池”湖边,徘徊在古代帝王行宫的遗址上,则很有可能把自己比作一个“天子”,想象在宫娥彩女们的簇拥下,登上湖边金碧辉煌的阁楼,在和谐优美宫庭音乐的陪伴下,一边品尝着“天池”出产的野生鲤鱼和用汾河水酿制的美酒之美味,一边欣赏着高山湖泊的秀美风光,此情此景难道不令你陶醉么?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当地政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认识到“天池”巨大的文化价值,制定出一系列科学保护措施及开发规划,积极倡导要千方百计地维护“天池”优美的自然生态,尽管在隋帝行宫的遗址内,可能埋藏有大量价值连城的文物,但有关部门考虑暂不发掘,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积极保护好“天池”景区内的文物古迹,准备以隋帝行宫遗风为招商引资的“招牌”,利用“天池”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有计划地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产业,以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为子孙后代谋求最大的福祉。啊,古老美丽的“天池”,神秘的隋帝行宫,正期待着新一代的“探宝人”去开发其潜力呢!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