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旅游频道>>旅游>>正文
代州冯氏始祖冯盛
2018年09月30日 11时57分   忻州日报·文化旅游周刊

李 淳

代州冯氏(以下简称代冯)始于冯盛,代冯家族如今已经繁衍至26代,仅在繁峙、代县就有后代七八千人。2017年冯氏文化研究会在代县开会,除家属代表外,还有外迁代冯之代表,来自于七八个省,他们究竟各代表多少族人,没有统计,不得而知。但代冯已经是个大家族,而且明清两代,人才辈出,贤哲多有,成为清代全国无可与之并列的第一高门望族。这不是溢美,这是有足够的史实根据的:

一是乾隆时曾任四部尚书、两任文渊阁大学士(宰相)、死祀贤良祠的清官史贻直的论定:“我朝右姓,首推冯氏。外而屏藩节钺,内而馆阁台员,著作勋名,先后辉映,海内翕然宗之。”

二是清代“桐城派”领袖姚鼐在给代州冯氏族谱所写的序中说,代州冯氏之所以为高门望族,“非徒仕宦贵显也,盖贤哲君子多矣”。还有雍正、乾隆等皇帝对代州冯家官员的评价和看重,对此拙文已另有论述,此不赘言。

三是这个家族有四世祖冯忠所作“遗训”“格言”等家训,此训“为千古并列为两”的模范家训(见清阎调羹为冯氏遗训所作序),并代代传承,做到了诗书传家,懿德绵延。

四是代冯家族中众多有识之士都把自己家族的兴旺不衰归之于家族文化中的道德基因。如道光时冯家最后一名文进士(咸丰时还有一名武进士)冯志沂就说代冯是“所以称高门,端不在华膴(贵)”;“仰惟高曾来,清白慎取予”。

五是代冯从明代就有完整的族谱,而且成为作谱范式,多次续修,成为今天全国各大图书馆保存最完整的四家族谱之一。冯家人物的传记、墓志铭、墓碑、功德牌坊,或有文字或存照片,真实记载了代冯的历史轨迹,其道德文章,至今读来仍令人十分感动,催人奋起。

六是冯家文化是以儒家为主体,兼具道家、佛家等各家之精华,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开放包容精神;到了近代,代冯又与时俱进,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特别是注重现代科技和科学实验的精神,有众多族人在科技教育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涌现出为革命事业建功立业甚至献出生命的一些英雄人物。

水有源,木有本。源深而流远,根深而叶茂。代冯有数百年的辉煌,皆来自祖宗累积之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冯氏列祖列宗功不可没,而尤须提及的是代冯始祖冯盛。虽历史久远,找不到他较多的资料,但现存小传,已足够说明代冯之木本水源,特别是道德传承。

冯盛,字隆菴,原籍山东青州寿光县纪台社(今为纪台乡冯家庄)。明朝初年,“以三户军隶边籍”。

明朝初年,山东寿光县行政区划设六隅、一镇(广陵镇),辖129社,社约相当于大的行政村,纪台社即129社之一。乾隆年间,改为128社,辖庄678个,今冯家庄可能是其中一庄。

三户垛,明代兵制名。明初定的“垛兵法”,把军户三家编为一垛,其中一户为正,二户为贴,按三丁抽一以应军役。正户兵死,则由贴户抽丁补充。永乐(朱棣年号)初,改正户、贴户轮次更代,周而复始。以垛兵法补充士卒,称垛募、垛集、垛充。在四世冯忠的《墓表》中说:“国初以三户垛军于边”;在四世冯恩《墓表》中则说:“垛籍清补振武卫”。后两处提到“三户垛”、“垛籍”,而头一处只说“三户军”,无“垛”字。说法不同,其实意思大体一样。《明史·兵志》载:明朝卫所军士来源,大体有四个途径:即从征、归附、谪发(罪犯罚以戍边)、垛籍。这个“垛籍”中的“垛”,是动词,是由少集多之意,“垛籍军”即由全国各地征平民所充之军,这是卫所之主要兵源。平民一被征为军士,便世世代代为军籍,不得交易,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明朝的军籍和民籍有严格的区分,军籍又称为军户。军户皆为世袭。每个军户在固定卫所充当额军,称为正丁,正丁子弟为次丁或余丁,正丁死亡,要由该军户的次丁、余丁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一般由同族人递补。全国军户,皆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而不受地方行政长官的约束。军户承担的差役相当繁重,社会地位也相对低下,故明人一般以脱离军籍为幸。

明朝成化(明宪宗朱见深年号,1465年-1487年)间,军户张道儿丁绝,“以次户(充了‘次丁’)补公(冯盛),乃徙代州隶振武卫中左所籍”,是说应该由军户张道儿家当兵,但他家没有男丁,按“三户垛”编册上的次序排到冯盛,就把他顶替补充(族谱有的地方说“勾补”,在名字上打勾,表示已用为“递补”之兵员),指派到代州归振武卫的中左卫所(卫所名)入伍,当了正丁。

冯盛能识文断字,明晓大义,端庄、诚信、沉静、稳重,能安于贫困,谨守本分。“无介胄凌厉色”,即没有武士(介胄)那种以盛气凌人之严厉脸色、神态。因此,冯盛以忠厚长者的形象出现,为同事们所看重。

有一次,他早起外出,“拾金一槖”,就是拾起一袋子金钱,“置诸箧”,放在箱子里保存好。他“密访遗金者”,隐秘地访求丢失金钱的人。一个“密访”,说明他为人谨慎。一笔巨金,大张旗鼓地四处问是谁丢失的,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引人来冒领,或致坏人来抢劫,所以要“密”访。过了一年多,才访得失主,失主来认领时,公详加询问,当所说“金”之数量、形色都一一符合之后,公才打开箱子让失主核准,全部归还,分毫不差。失主感激不尽,愿拿出失金之一半给冯盛,作为酬谢,冯盛坚决拒绝,分文不受。

“积财不如积阴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代冯祖宗的积善是从冯盛开始的。“弥不有初,鲜克有终”,冯盛以后多代贤哲如冯天禄、冯忠、宾期、明期、如京、右京、云骧、云骕、志沂等等,数不胜数,都是积善之人,如克己奉公,乐于济人;焚烧债券,免人债务;代人偿债,救助危难;赈贫穷,恤孤寡,救灾荒,施义粥,看望狱囚,义送医药;乃至为官以安抚为重,戒滥杀,释无辜;对百姓,催科务缓,处罚从轻;灾年开仓放粮、减免税赋;招徕流亡,兴学育人……懿德种种,都集中于一个“仁”字上。大德无言,大爱无边,博施济民,功在家国,为家族、民族、社会、国家做出奉献,这是多么可贵可赞的高尚品格!“笃初诚美,慎终宜令”(《千字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金刚经》),这也是我们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承“基因”。

《隆菴公传》云,冯氏“厥后子孙显贵,累叶簪缨,人以为厚德之报云。”意思是说其后世子孙身贵名显,连续数百年中,科第官宦不绝,且都是正人君子,世人都以为是公忠厚之德的报应。

《中庸》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这里说的前三个“必得”,冯家后人不少人都得到了。第四个“必得”,有些人没得到。因为就家族历史看,冯家有些为官者大部分寿命不算长,主要原因是他们大都在祖国西北、西南、东南、东北的边疆做官,社情复杂,又处于乱世,戡平战乱,抚循百姓,掌握民族政策,安顿艰难民生,政务非常繁重;因休暇无日,不少人都累死在任上;加之气候不似中原,瘴疠猖獗,在当时医疗条件下,病多不治。为国事辛劳而短寿,这是奉献,也是又一种意义上的“积德”。即使是现代,像焦裕禄、孔繁森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也多难长寿。这与“四个必得”并不矛盾,因为还有一种叫“死而不亡者寿”,就是精神永存。当然我们也提倡“贵身”,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身体好了才能多做事、多贡献。但这是说一般情况,如果到了该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需要献出宝贵的生命时,也应毫不犹豫,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冯盛后来利用国家的“开中法”(以运输军需物资到边关换取食盐专营的凭证—“盐引”)从事盐业,开始了三四代人的盐商生涯,为国家蓄积钱财,为自家培养人才、周济行善打下了物质基础,从而成为晋商的先驱。所以无论从积德、积财哪个角度,冯盛公都是代州冯氏的一个功业最巨的人物,是名副其实的“始祖”!

赞曰:

盛公其盛,隆菴其隆!

青州寿光,迁代雁门。

从戎以武,从商“开中”。

拾金不昧,阴德惟深。

贫不移志,贱为贵根。

不惟身安,燕翼子孙。

盛公其盛,隆菴其隆!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