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不仅有以名山大川为主的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而且还有遍布全区的古老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全市山、水、城、庙、关、林、泉、洞等风景名胜遍布。就忻州市旅游资源的集中表述,早先有人提出忻州“山、水、关”和“山、水、关文化”以及“山、水、关、城”等。之后有人根据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态势,将全市分为五个旅游区:一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的五台山旅游区;二是以原始森林、万年冰洞为主的管涔山(芦芽山)自然风光旅游区;三是以温泉度假、疗养为主的温泉度假旅游区(包括奇村、顿村、大营、汤头四处温泉及忻府区、原平市、定襄等有关景点);四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为主的雁门关文化旅游区;五是以河曲、偏关民俗风情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区,并将之归纳为象征“金(五台山)、木(管涔山)、水(顿村等温泉)、火(雁门关等)、土(黄河沿岸黄土风情)”的“五福忻州”。其中“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和被誉为世界生态保护史上的奇迹的管涔山一度成为忻州市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五台山旅游区位于忻州市域东北部,是一个以五台山佛教寺庙群、革命纪念建筑物、温泉保健、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区,旅游区内可供旅游参观的名山胜水、名人故居、寺庙、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及革命纪念地等共七十多处,其中五台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管涔山旅游区由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万年冰洞、天池等景点组成,芦芽山是一座美丽而富饶的天然宝库,万年冰洞被专家鉴定为国内最大的冰洞,是一座自然天成的地质公园,天池是国内三大天池之一。雁门关被首席长城专家罗哲文赞为“中华第一关”,它是长城文化最壮烈、最精华的部分,山川河岳间城、堡、隘、口绵延相续,共同构成了举世罕见的军事防御奇观。忻州温泉水质良好,对许多病症有一定疗效,并且已经形成一个以温泉疗养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黄河流经本市偏关、河曲、保德三县,形成一个以“黄河游”为主,游览长城、寺庙等名胜古迹,体察民俗风情的旅游区,汾河源头、天桥急流、娘娘滩和太子滩、万家寨水库和老牛湾黄河峡谷等都是风景秀丽的旅游景点。此外,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摔跤之乡”、“民歌海洋”等)、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平型关大捷”、“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忻口战役”遗址等),以及以元好问、徐向前、阎锡山、班婕妤、杨家将、白朴、萨都剌、傅山、徐继畲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旅游资源,都是旅游资源中的精品。因此,就忻州市旅游资源的分区性,有人将忻州市共分为八个旅游区:一是以佛教文化为主的五台山旅游区;二是以原始森林、万年冰洞为主的管涔山自然风光旅游区;三是以历史文化名城代县为主的雁门文化旅游区;四是以温泉度假、疗养为主的忻州城市旅游区;五是以河曲、偏关民俗风情为主的黄河文化旅游区;六是以元好问、徐向前为代表的名人文化旅游区;七是以二人台、北路梆子、摔跤等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旅游区;八是高品味的红色旅游线路。近来,也有人提出以云中河景区开发为枢纽和发动机,以围绕忻州四大温泉养生休闲度假为核心,开辟养生旅游线路;以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游客为主,以“重走西口路,认祖归宗游”,开辟西口文化旅游线路。近年学者研究表明,忻州市是山西省长城分布最大的区域,长城在忻州市内纵横交错,考证有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宋、明代诸朝长城,现存有明长城和早期长城共479公里,古堡93个,烽燧480个。长城是世界遗产和世界奇观,长城旅游文化与现有文化旅游资源相互融合,完全可以做大做强。
忻州市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再次激发人们讨论忻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和文化旅游发展的热情。对于忻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许多人如数家珍,以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为代表,忻州市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之多,品位之高,空间组合之好,呈现龙形格局等特点为人称道。因而,叫响世界品牌,做好龙的文章,讲好忻州故事,打造心灵之舟,成为忻州市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也是忻州市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战略思维。2016年在“人说山西好风光”大型旅游推介活动中,“忻州,我们的心灵之舟”成为忻州市的宣传口号,被释以“五台圣境净化心灵,雁门雄风激荡心灵,黄河风情愉悦心灵,芦芽美景陶冶心灵,奇顿温泉洗涤心灵”。无论是作为推介标识,还是旅游形象,“心灵之舟”要想获得游客的感知和认可,做到名副其实并声名远播,关键是需要用心灵共鸣的旅游体验和体贴入微的旅游服务实现它。因此,忻州市要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心灵之舟。实地调查和企业访谈认为,发展全域旅游需要提高两个认识,探索两条路径。
提高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从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再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品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许多环节不可逾越。忻州市域内已经形成集世界遗产、5A景区、地方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是不少地方缺乏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距离做成旅游产品,创造出旅游品牌还有很大距离,因此,要避免从资源角度,过度强调旅游资源的高品位、高潜力等概念,而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出发,直奔“市场”,强调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导向和旅游产品设计的市场定位,积极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开发和经营途径,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转变为旅游品牌的唯一性。
提高对“旅游产业”的认识。一方面,旅游产业属于第三次产业即服务业,不仅需要企业群体和产业链条来支撑,而更要重视大型旅游企业培育,创新管理体制,明确政企职能,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全方位增强旅游企业体系建设,而且需要实质性推进市域内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合作,将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核心理念贯穿到忻州市域内已经形成各自特色的数个旅游景区的区域合作之中,推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我国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GDP的50%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服务”特性日益凸显且越来越重要,全域旅游的概念和旅游体验,最终落实于具体的景区内外的当地居民的一言一行之中,要求全程服务、无缝连接、没有缺陷、环环相扣。因此,要做好宣传群众的工作,树立所有居民的旅游主体意识,人人以旅游服务为荣,让每位忻州市民都能如数家珍般宣传区域内的旅游,让市民都知道每一位市民的形象就代表本区域内的旅游形象,树立诚信理念,营造诚信旅游的社会氛围。
探索夯实“旅游网络基础”的途径。道路交通网络和信息通讯网络是忻州市全域旅游发展的短板。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可以有效解决全域旅游游客的进入问题,进入目的地后的空间分散问题,保证每一个游客能够到达目的地每一个供给空间和目的地空间的每一个供给主体。发达高效的互联网络系统,可以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来重新配置、整合目的地的闲置资源,提升目的地的资源配置效率;发达高效的互联网络系统构成便捷的线上旅游交易平台,更有效地解决好全域旅游发展中每一个产品的销售和每一个需求的实现问题。既要用大数据来满足市场需求、增加新的旅游供给,也要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来优化旧的旅游供给,让旧的旅游供给能够在新的需求市场找到价值实现的新空间、新路径。同时要积极发挥旅行社在旅游线路经营方面的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和多方论证,选择和设计合适的旅游线路,将分散在目的地空间内的各种资源、设施、服务、产品串联起来,形成目的地旅游的网状整体,为游客提供一个具有家园感,无拘束、无障碍的全域旅游环境。
忻州市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交通管制、导游人才网络建设、旅游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旅游项目开发融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景区外围环境整治等问题,均需要各地政府有所作为。忻州市旅游产业空间格局是基本形成五大旅游产业组群,即:五台山风景区组群、芦芽山风景区组群、四大温泉组群、雁门关风景区组群、黄河风情组群,这是忻州市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开发历史的产物。五大旅游产业组群发展时间、发育程度差异巨大,存在的旅游瓶颈问题不尽相同,必须从全域旅游的角度针对各自的情况和问题寻求出路。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