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良

我家世居忻州城内北大街陈家巷,北城门楼近在眼前,老家院子的北墙就是土城墙。小时候走马道上城墙是常事。
有一段顺口溜让我至今难忘:“南绛北代,忻州不赖”;“忻州城真有名,四面城墙八座门,明月楼修在街当中”。忻州是一座名城,早已名闻四方。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扩建,明万历24年修建城楼,清末城池基本建成。古城建城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真可谓:忻州历史悠久,古城年代久远。
古城墙里面是土垣,外垣墙基用条石砌筑,石基上砌着特制大城砖一直到顶。城高四丈二尺,周长九里十八步。有东西南北四门:东永丰门,西新兴门,南景贤门,北拱辰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巍峨的城楼上高悬楷书四字匾额:东“双流合抱”(云中牧马水悠悠,春浇夏灌益忻州);西“九峰雄峙”(龙岗连阜,九巅并峙);南“三关搃要”(指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忻州如掌,以掌运指,灵活有力);北“晋北鎖鑰”(南为太原门户屏障,北扼晋北要地)。忻州战略位置十分显要。
古城门有四瓮圈,瓮圈城墙部分又各建有一座门,可谓双城门。如北门是由西门进来,向东经过牛眼井,折南才可进入北城门洞入城,所说的“四面城墙八座门”其含义主要在此。城楼对面有箭楼,环城有垛口,四个转角有角楼,登城有坡道,不设台阶,坡中间有一米左右的马道,铺的厚砖,两边平坡铺的方砖,外边有护墙。
整个古城西高东低,背山面水。西枕龙岗,东襟牧马。真可谓:灵山秀水,天造地设。你若登上城头,城里关外景色一览无余。街道纵横交错,商贾云集,一片繁华景象。民居庭宽院深,真是美不胜收,福地忻州。
北城门楼是忻州老城的象征。它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楼体在高约一米的台基上建造,台基四周以规整的条石围砌,往里方砖铺就直至底楼墙体。台上四周柱础上立起22根明柱,每根上下顶接直贯高层,楼高28米。城楼总体为三檐歇山顶式建筑。每层四角飞檐翘起,其上鸱吻傲居,顶层高脊陡坡绿琉璃瓦镶嵌。(1937年10月其楼顶中部遭日寇飞机炸坏,“文革”中原匾额被砸,现悬“晋北鎖鑰”系1984年重新复制)。
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将北城门楼作为省级重点文物加以保护,古城广场经扩建改造成为一景,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每逢重大节日,城楼上彩灯光芒四射,光彩照人,夜景璀璨夺目,让人流连忘返。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复兴繁荣的大好时代,忻州人民殷切期盼能早日启动古城保护性修复工程,还古城本来面目,把忻州建设的更加美丽。
忻州文庙于明弘治五年为纪念传承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学说而建。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艺术造诣,在州县当中都是数一数二的。文庙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九间,整个州城庙宇以此为大。殿面五脊殿顶,脊楼比城楼规制都大,殿前伸出雨檐三米,朱楹花窗明装。进殿纵深两间处东西一字排开八根露明柱,柱体粗硕,水磨方砖铺地,顶部是图案别致的木质方格天花板。匾额“万世师表”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端坐其间,形态端庄肃穆。如此文庙,连现存的代县文庙都无法与其相比。
解放后这里成为党校,有时也开大会,文庙大殿则举办各种应时展览,如“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办展览需洗印图片,于是就在殿内用三合板搭了一间暗室,为增加温度还生了一个炉子。这为日后悲剧的发生埋下了隐患。1978年3月8日这一天,一场无情的大火把文庙烧成了一片废墟,从此这座历史文化古迹荡然无存。
出了文庙院门,隔条马路就是一座硕大的九龙照壁,东西跨度在十米开外。正中九条蟠龙,鳞甲分明,金光四射,内角有圆形浮雕,四边有莲花和云朵图案,绿色衬底。背面是凸起的团龙浮雕。下面不远处是“学道泊子”。民间传说夜间照壁上蟠龙要到这塘中喝水,天热了还要舒展卷曲的身躯到塘中戏水。这一城内景致后来也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说到水泊,城内还有六亩泊、牛站泊、城墙泊、柳林泊等八个泊子。这些泊子的形成与古代修筑土城墙有关,是就近取土挖下的,它里面可以蓄水,也能缓解城内排水困难,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