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去西安旅游,晚上从宾馆外出,不为别的,就为品尝一下“羊肉泡馍”。因为很早就听说了西安的这一小吃,所以此次来西安,绝不仅仅是看一下兵马俑和大雁塔,而吃“羊肉泡馍”也是来西安的重要理由。
众所周知,旅游的目的不外乎“吃、住、行、游、购、娱”。看来吃的位置在旅游中还是占重要位置的。不少人外出旅游首先会吃当地的著名小吃,比如杭州游西湖,就会品尝传统的“东坡肉”,而且导游还会给你讲解历史名人苏东坡用红烧肉犒劳修苏堤的农民,“东坡肉”也因此得名。
忻州是全国的小杂粮之乡,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旅游大市。在咱们忻州,由于地理和自然的原因,适合几十种小杂粮的生长,而且品质优良。当地农民可以用杂粮做出上百种饭菜,每种都独具特色,令人垂涎欲滴,比如有荞面饸饹、荞麦碗托、黄米面油糕、高粱面鱼鱼、莜面窝窝、神池炖羊肉、豆面剔尖、米面折饼、崞阳麻叶、原平锅奎、河曲酸饭、宁武玻璃饺子……这些传统的忻州小吃每一种都聚集了忻州百姓上千年的饮食文化,每一种都能讲出一段感人的民间故事。可令人遗憾的是,外地来忻州旅游的客人对这些了解并不是很多。因此,借此次申旅的东风,利用杂粮优势,做大做强忻州旅游,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要做大做强忻州的传统小吃,使之成为忻州的著名小吃,成为旅游品牌,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发掘:要发挥旅游、文化部门的优势,对忻州境内所有的传统小吃进行一次有效的发掘,每一种小吃的做法、来源、历史都要详细了解,登记造册,看看其中有没有感人的故事、动人的传说,在一些著名景点、饭店进行介绍,也可以像《忻州地名大观》那样编印成书,上架销售,一些比较特殊的还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次是推荐。在发掘整理的基础上,通过饭店、旅店、景点、导游、交通工具等向旅客进行推荐,比如来到保德,重点应推荐荞面碗托,来到定襄,重点应推荐荞面饸饹,当地导游要告诉游客这种小吃的传统故事,通过传统故事加强游客对忻州旅游的记忆,同时对每种传统小吃的制作方法、品尝方法、食疗保健作用都要告诉游客,使他们增强食欲,加强印象。
再次是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百姓的餐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天起来不是白面,就是大米,传统小吃很多年轻人不会做了,有的甚至见都没见过。比方说高粱面鱼鱼,从高粱的加工到高粱面的和面,再到揉面、搓鱼鱼,都有一套传统的工艺,没几下的厨师别说一只手搓5根鱼鱼了,就是搓上两根,也会并成一根。因此,保护传统小吃也刻不容缓,不但要保护传承人、传统手艺,还要保护传统模具,让祖先的传统手艺为现代旅游做出贡献。
第四是创新。有传统没有挖掘不行,有保护没有创新也不行。比如游客来到原平,吃过原平锅奎、崞阳麻叶感觉不错,回家时想带一些,送给亲朋好友,那并不费事,因为这是干货,有现成的包装。然而在喝过荞面饸饹,吃过高粱面鱼鱼后想带一些,那就不太容易了,因为这些东西保质期短,又有汤水和臊子。但是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创新的地方,如何通过现代化的包装保鲜手段,进一步规范加工工艺,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让咱们的忻州小吃既可吃,又可带,吃遍忻州,带向全国,带向全世界,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第五是宣传。笔者认为在旅游宣传中,传统小吃仍是软肋,因此,无论是什么场合的宣传,都不能忘记忻州是“小杂粮之乡”这一品牌以及相对应的传统小吃,要把宣传忻州小吃放在旅游宣传中的突出位置,首先让游客吃好,吃过一次还想再来一次,因为景点依旧,小吃常新,所谓“民以食为天”、“吃好喝好不想家”也许正因如此吧。
第六是监管。忻州杂粮之多,小吃之多,众所周知。但是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更要加强监管,从食材的无公害选择,源头质量,到进入厨房,端上餐桌,价格标准,都应有一套相应的监管制度,让游客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让忻州小杂粮真正与旅游大市相匹配,让忻州小吃让所有游客流口水。
当然,利用杂粮优势,做强忻州旅游还有其它方面的好处,比如改善粮食种植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供就业岗位……总之,让小杂粮的优势助力忻州旅游事业,好处多多,有待我们去进行探索、总结、发展,并得以发展壮大。(曹申义)
(责任编辑: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