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长城脚下的宁武县阳方口镇,古为宁武军口,又称九龙口。它西连管涔山,东挽禅方山,恢河从中流淌。因其形似瓶口,扼四方之要道,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论述阳方口堡战略地位时说:“大同有事,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也。”明代廖希颜在《三关志》中又称其为“晋北第一要地”。《宁武府志》中记载,总督侍郎翁万达在《三关中路图说》中写到:“阳方口直通朔州大川,尤为吃紧,故都御史陈讲疏云,东有雁门勾洼之险,西有老营海偏头之塞,厄岖峪限隔黄河,敌人不便大举,独宁武之阳方口,东西长百八十里,平衍夷漫,即拥十万众可成列以进,此口实敌人必争之地,三关首犯之衡。故曰,守大同者守山西也,守中路者守两关也,守阳方口者守全路也。”一
踏上这块土地,长城、古堡、烽火台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长城,像一条巨龙,从东山而来,跃过恢河,又向托莲台而去。它西接偏头关,东连雁门关,成为横亘在山西北部的重要军事屏障。这段长城,初建于春秋战国时代的赵国,后增添于北齐王朝,宋代时曾有过修缮,在此基础上,明代重建,史称内长城。其中,保存较完整的砖石砌筑长城一千多米,平均高度8-10米,宽5米。
特别在阳方口石油公司院内,现存有两座较完整的长城敌楼(敌台),其建筑坐北朝南,内部为空心造,建有回廊,中部可驻兵数十名,三面开石卷箭窗十余个。如遇敌来犯时,守军可藏于其中,利用天窗居高临下向外放箭。敌楼正面均设券门,门楣砖雕斗拱,两侧刻嵌垂花,工艺精湛。据明《阳方口新修敌楼记》碑文称:“往岁虏骑阑人,率从兹口。其地形平衍靡可束戎马毁垣数里。兵备兹士,概然有兴举之志,于是下令鸩工,大兴畚筑于本堡九龙口,并建敌楼者二。”
恢河上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与两侧长城衔接,每个桥孔内又有一铁牛镇守。当年,桥下走水、桥上承托着长城,十分壮观,为中国古隘口上的一大奇观,也是全国唯一的水旱关。后来,铁牛被水冲走,桥亦坍塌。
阳方口堡,坐落于恢河东岸,其形制、规模大体尚存。为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巡抚陈讲所筑,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增修。有“山西镇中路第一冲口”之称。此堡城墙周长320丈,高5丈,开南、北两座城门。内设厅房2座、营房58间、仓库260间、更铺4个、草场1处。当时驻守百户1名、兵卒101名,配备军火器件6777件。
城堡的东西两翼大约5公里处,分别建有朔宁堡和大水口堡,同样配置着一定数量的兵卒和火器。
这样,三堡呈鼎立之势,互为犄角,共同守卫着宁武关北部的安全。
遥想当年,每逢边关告急,这里便狼烟四起,觱篥吹奏,铁鼓敲响,官兵们手执刀枪剑戟,冲出营房,誓死与入侵者进行决战。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把这里视为“宁武关之宁武关”、“要冲之要冲”,指派能征善战的大将,招募勇猛之武士来此地镇守。
烽火台,高高的方形土墩,至今矗立在或远或近的山峦岗梁上,如今它成为这里独有的建筑和风景。二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经唐宋辽金元明直至清代,1700多年的岁月中,发生过的战事数不胜数,其中有籍可查的重大战役有:鲜卑拓跋猗卢得楼烦(今宁武一带)等五县而走向繁盛,最后统一北方,建立北魏。马邑(今朔州一带)人刘武周起兵后,攻破阳方口一路南下,后自称皇帝,建元天光。宋代大将张齐贤面对如蚁的辽兵,在此巧用计谋,大胜而归。宋代大将杨沃衍曾在此地拚死抵抗蒙古军队,最终兵败。女真族兴起后,金兵由此攻破雁门关,占太原后南下入主中原,建立金国。铁木真指挥蒙古大军分三路南进,其一路经此掠代州、忻州,攻破晋阳城。元朝被推翻后,退守大漠的蒙古军趁明王朝初建不久,先后八次进犯此地,烧杀抢掠不计其数。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部攻破宁武城池后,出阳方口北上,从此一路顺风,直捣北京,导致明王朝很快灭亡……
在这些战事中,较为惨烈而又悲壮的是北宋大将杨业在此地殉国之事了。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皇帝想趁辽国新主年幼之时,收复早在五代时割让出去的幽、云十六州,于是发两路大军从东西夹击辽军。西路军以潘美为帅,杨业为副帅,王侁为监军。杨业镇边多年,洞悉边事,亲率数万精兵在一举攻下楼烦(今宁武)后,出阳方口,随后收复朔州等四州地。由于东路军失利,辽军乘势反攻而来。太宗见势不妙,急令杨业放弃刚刚得手的州地,拥边民内迁。杨业主张暂避辽军精锐,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最终完成皇帝旨意。潘美、王侁则斥责杨业胆小怕事,出此下策分明是以求自保。杨业无奈,只得率军正面与辽军激战。
临行前,杨业自知此次出征凶多吉少,故请求潘、王二人伏兵于托莲台下的陈家谷口,待他诱敌深入退至此时,内外夹击,挫败辽军。潘、王二人满口应允。
杨业率部攻出后,从寅时一直战到午时,最后退到陈家谷口,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不见宋军的一兵一卒!原来,潘、王伏兵等了几个时辰后不见杨业踪影,以为杨业已取胜,胜则有功,朝廷必然给予封赏,二人欲争先功,于是下令部卒沿恢河南下。杨业只得又率军杀回。老将王贵、长子杨延玉先后战死。杨业浑身负伤,血流及地,最后力竭被俘,绝食三日而亡。
后人曾有诗赞叹云:“飞沙滚滚压荒村,血洒旌旗日色昏。一代枭雄杨继业,仰天无语泣乾坤”。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多年来,这里成为部分影视剧外景拍摄的首选地。山西电视台录制的《杨家将》、中国青影录制的《杏花三月天》、还有《神医扁鹊》、《摇篮》、《望长城》、《长城内外》、《长城万里情》等十多部影视剧曾在这里拍摄。(张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