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君
“人说山西好风光,我说最美是忻州。佛光五台景色美,黄河奔腾浪里走;雁门雄关留汉韵,芦芽山上游客稠……”美丽忻州以她秀丽的风姿吸引着无数游客,展现着独特的忻州魅力。在申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火热进行之际,让我们共同欣赏忻州美景,感受忻州之美,一起为“心灵之舟”加油助力!
南禅寺

说起古建筑,忻州有一个“中国第一”,那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书题记,足证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晚唐时武宗“会昌灭法”幸免毁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四椽桴通达前后檐柱之外,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僻山村。
上世纪70年代,大佛殿进行了落架大修,为了尽可能地保持原貌,拆除时一砖一瓦,一椽一梁都进行了编号登记,修复时严格按顺序施工,真可谓严密细致,不差分毫。其间,国家文物局长王冶秋两次亲临现场,可见文物部门的重视。修复后的大佛殿原样保持了唐代的样式和风格。
大殿内有砖砌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辙。主像释迦牟尼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两侧及前面有菩萨、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蛮、佛霖等共计十七尊。各像面形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寺内的龙王殿为明隆庆三年(1569)所建,其余殿宇为清代建筑。
目前,经过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多年考察确证,全国共有4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木质结构建筑,它们都奇迹般地聚集在山西省内。除了五台山的南禅寺、佛光寺,还有芮城广仁王庙、平顺天台庵。这些榫卯结构不着一钉的木构建筑,展示了唐代独特的艺术神韵。但从规制、建筑手法以及影响力来讲,另外两处远不如佛光寺、南禅寺。因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五台山唐代木构建筑称冠中国,称冠亚洲。
显通寺

民间说法,上得五台山,许愿要找五爷庙,看寺必看显通寺。原因在于显通寺是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也是最大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中地位最高的寺院。寺内荟萃了中国一大批古代建筑的精品杰作。
显通寺的前身,就是大孚灵鹫寺。《清凉山志》载:“北魏孝文帝再建大孚灵鹫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今显通寺,即善住院。菩萨顶,即真容院。由于寺前有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武则天时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着五台山,于是更名为大华严寺。到了明代,明太祖予以重修,赐名“大显通寺”。占地一百二十多亩,有殿堂楼房四百多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大殿,东西廊房对称配合,形成整肃严谨、阔畅宏大的布局结构。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范。入显通寺前,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下层为石券洞、上两层为木构建筑的高大钟楼,石洞的门楣上,刻有四个遒劲的大字:“震悟大千”。顾名思义,是说浑厚悠长的钟声,能把大千世界震得醒悟过来。
钟楼上悬吊的大铜钟叫幽冥钟,也叫长鸣钟,铸造于明天启年间(1612-1627年),钟身高八尺,最大外径五尺,厚三寸,钟口边缘成莲花瓣形状,外皮刻有楷书佛经一部,共有一万多字。这口铜钟是五台山寺庙中最大的钟,据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穿过钟楼门洞,沿石铺道右拐左折,便是显通寺的山门。山门看上去豪雄而典雅,两旁竖着石碑,碑身一边是大草“龙”字,一边是大草“虎”字,自由挥洒,一笔写就,字形具有龙虎的形象,为雷雨居士所书。据说,佛寺选址讲求风水,除了靠山之外,总以左青龙、右白虎为佳,显通寺山门两侧无此二山,故立此二碑为补。
入寺内,是一连七进的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
文殊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均系木结构建筑。明七暗三,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108根木柱围在四周,前置重檐抱厦,雕梁画栋,非常壮观。
无量殿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相传,唐代清凉国师澄观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抄》,写作达四年之久。殿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称为“无量殿”。又因殿内没有梁柱,有人也叫“无梁殿”。这座殿分上下两层,也是明七暗三,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砌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有的题“普光明殿”,有的题“法菩提场”等等。显通寺无量殿东侧的明代16级木质高塔。意喻释迦牟尼佛“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在七处地方九次讲《华严经》。因此,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
无量殿后是千钵殿,内供有铜铸的千钵文殊。这座铜像的造型,选了文殊菩萨多种法像中的一种:头上又有头,共垒叠着五个头型,两边伸出许多手臂,统称千臂。佛家对文殊菩萨这个神话人物形象的想象力,亦可窥见一斑。
出千钵殿,拾阶而上,就到了铜殿和铜塔前。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据《清凉山志》记载,铜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于明朝万历年间,集全国13省布施,用10万斤铜铸成。妙峰大师曾铸三座铜殿,一座在南京,一座在峨眉山,一座在五台山,规格样式一样。前二者已失,显通寺的这座是国内仅存的。铜殿前下方左右两侧,各矗立着一座铜塔,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铸成。这里原有五座铜塔,隐含五座台顶,可惜有三座被日军侵华时盗走。
(责任编辑:王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