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娱乐频道>>娱乐>>正文
黄盈导演话剧在天桥艺术中心连演三场 《我这半辈子》升级大剧场致敬老舍
2025年10月20日 15时18分   北京日报

黄盈导演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启幕。

轮船汽笛声轰鸣,又有一艘船将要驶离码头去往辽远的他处,船上的人踌躇满志,迎送的人挥手不止。10月17日,入选“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第九届老舍戏剧节的原创话剧《我这半辈子》,作为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及2024年度资助项目,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正式启幕。

大剧场版视觉设计升级

从三面观的小剧场沉浸式版本,延展到如今镜框式的大剧场版本,《我这半辈子》此轮演出在舞台设计上的进阶变化明显。数块几何背景板竖立在舞台上,极简的线条勾勒出故事中两个重要城市——北京、伦敦两地的典型建筑风貌与构成,鲜明形象又不乏抽象意象,形成影影绰绰的视觉层次。

故事中的“烟火气”则体现在两处舞台设置上:垂下的纱帘幕自由展现出各种城市风貌与相关故事元素;一棵高大的树立于其中,带来坚硬又孤零的气息。舞美设计李彪说:“北京题材的戏,我绕不开这棵树,是冥冥之中的感觉。”在他一直以来的感受里,老舍先生就如这样一棵树,“孤独……又有生生不息的感觉,虽然是一棵冬天的没有树叶的树,周围环境也很寒冷,但树立在那里,是又孤独又温馨的。”

舞台地面也由过去的雪地变成了石板地。石板形象参考了“圆明园”的石头形制,隐喻着“石头很顽强,虽然被摧残过,但是它依然在,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台前几盆老舍先生最爱的菊花,也依旧开得繁盛。

演员从角色身上获取力量

七个演员游移穿梭在舞台之上,饰演了超过二十余个角色,共同描绘出北平民国时期的众生图景。

剧中男主角常顺,姓舒,北京人,底层旗人之后,生于小年夜,出身寒微。常顺年幼时,父亲因战乱而死。清末民初,乱世纷纷,常顺母亲独自操劳,坚忍持家,一家坎坷度日,生活极为拮据。生活虽困顿匮乏,但常顺不缺温暖与关爱,性格纯良正直,自强不息。后又经异国漂泊、职场迷茫、内心挣扎之种种,回首往事,才发现最珍贵的东西早在身边萦绕,终于不再拘泥于“小我”,找到了更高远同时也更有“温度”的人生目标。

首演结束后,饰演舒常顺的演员邢凯程谈及从主人公身上得到的力量时说:“我发现小年(舒常顺)身上有太多经历和烦恼和我自己有相似之处,这让我很动容——原来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迷茫与现在年轻人的迷茫好像都差不多。小年很让我佩服的是,他有思考,敢于去纠正当下,总结经验然后又能大步向前迈进。”这让邢凯程获得了一些感悟:“人在迷茫时,要不断去总结自己当下做的,不要随遇而安,要有勇气去找寻自己的理想。”

导演称“寻找自我”是“毕生功课”

黄盈对此表示,在通往寻找自我的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寻找自我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有时候当你已经笃定了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时,可能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因此黄盈认为,“寻找自我”这件事是“毕生功课”和“不断地修炼”:“它不是一次战役,也不能一蹴而就,没有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所有问题之门。也正因此,寻找自我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事情,总是要‘脱一层皮’的。”

但在面对困境时,有两个字非常重要,那就是“勇气”。黄盈说,这个词听起来虽然有点“老生常谈”或者“抽象”,但当我们投入到具体的生活之中去的时候,会在每一点小事里去体会到“勇气”的意义。

10月17日至19日,《我这半辈子》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三场,接下来还将在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戏剧厅、顺义大剧院和天津大礼堂中剧场进行巡演。(北京日报记者 王润)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