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题:让莎翁剧作在中国话剧舞台“活起来”?——导演李六乙谈话剧《李尔王》
新华社记者张漫子
“经典是跨越时代、种族和文化的。莎士比亚的创作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宗教、政治、哲学、人性、权力等诸多问题。我们今天的时代需要莎士比亚,希望李尔王的形象在四百多年后的中国话剧舞台能够得到重塑。”话剧《李尔王》导演李六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仲夏夜之梦》和《哈姆雷特》之后,由濮存昕主演的话剧《李尔王》将于1月20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亮相,为观众带来原汁原味的莎剧体验。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取材自古代不列颠传说,被誉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具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描述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命运的跌宕,以犀利深沉的笔触刻画了权力、欲望下人性的撕裂与挣扎,在呈现出悲剧力量的同时,饱含人类对爱与恩典的呼唤与向往,整个作品洋溢着理想主义光辉。
李尔王在剧中拥有人神合一的智慧和权力,却在接连的变故中,将对神的敬畏转为诅咒与抛弃,直至将神与自己打碎。曾经被无情剥夺了继承权的小女儿柯蒂丽亚,成为挽救李尔王绝望灵魂的“福音”。
主演濮存昕认为,《李尔王》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作为一个帝王的毁灭,更重要的是经历了一切之后,即使“灵魂”获得救赎,死亡却是必然的,莎士比亚笔下的这种绝望令悲剧蒙上了一层更为崇高的意义。
导演李六乙介绍,此部《李尔王》最大的突破在于将莎翁从神坛请回人间。他认为,以往许多作品都是在仰视莎翁,它们高高在上,脱离了大众。事实上,莎士比亚的创作是接地气的,也是大众化的,此部戏努力让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的作品与这个时代建立联系。
“这个剧本在近百年有很多演法,近年来,我们观看过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版本、英国国家话剧院等诸多版本。这些版本对叙事结构的处理中,有的偏重李尔王与三个女儿的关系,有的则偏重李尔王与家族的关系。”李六乙认为,两条线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此次《李尔王》将其合二为一,并在对李尔王价值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150年内其他版本中大团圆的结局做了调整处理。
“莎士比亚是超越时代的,只有我们不断缩短距离,才能找到他与我们这个时代的联系。希望这部戏能让大家看到一个真正的莎士比亚,也希望做一部有品质的《李尔王》。这种品质既体现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也体现在我们的国际化视野上。”李六乙说。
为精心打磨这部话剧,也为使英国作品在中国舞台的“移植”更为成功,国家大剧院特邀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台词指导为演员进行台词训练,导演李六乙和主演濮存昕、卢芳,以及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的赵岭、罗巍等前往英国进行学习观摩;同时邀请台湾学者林伟瑜共同探讨实践,力求让莎士比亚作品尽可能回归大众、走近当代。
(责任编辑:王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