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外影人分析,此次中国电影“零入围”虽有偶然性,但折射出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并未与电影市场同步发展。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阎晓明告诉记者,眼下中国电影的繁荣实际上是商业片的繁荣,“艺术品质并未同比例提升,中国电影在艺术性上还不能与其商业规模相匹配”。
近年来,中国艺术电影缺乏依托点,没有生存空间。“在目前的票房结构和赔不起的心态下,(艺术片)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高希希说道。
执导中法合拍片《夜莺》的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也认同上述观点:“中国平均每年推出600多部电影,但基本都面向本国市场,以娱乐大众和迅速赚取高额票房为主要目标,这是中国没有入围本届戛纳电影节的一个原因。”
弥勒告诉记者,他遇到过数位“有才华,有好故事”的中国年轻导演,但是这些年轻导演大多表示,由于缺乏资金以及出于票房考虑,不得不放弃艺术佳作的创作。
去年获颁戛纳电影节“金马车”奖(终身成就奖)的首位华人导演贾樟柯说:“将来能够进入重要电影节的中国年轻导演这几年确实很匮乏,有后继乏力的感觉。”他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直言,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速,“电影制作急功近利,迎合观众,感觉中国电影的艺术性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