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节假日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还排着动辄两小时的长队,当新能源汽车还在为1个充电桩“争分夺秒”时,蔚来用1000座高速换电站的建成,为纯电长途出行焦虑画上了句号。
2025年7月9日,G5011芜合高速福山服务区(合肥方向)换电站正式上线,蔚来全国高速公路换电站总数突破1000座,建成覆盖全国的“9纵11横16大城市群”高速换电网络,连通全国550个城市。
蔚来第1000座高速换电站的达成,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纯电长途出行的“自由之门”。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里程碑,更像是行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在国家持续推动新能源基建、用户对补能体验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换电模式用七年时间的深耕,终于让“加电和加油一样方便”从口号变成了日常。
从“里程焦虑”到“换电自由”:一场补能体验的代际跨越
对于很多新能源车主来说,“长途出行”曾是个需要鼓起勇气才能做出的决定。打开导航APP反复确认充电桩位置,计算剩余续航时的“精打细算”,甚至备上应急电源的“未雨绸缪”,这些细节背后,是行业长期存在的补能痛点。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总量仅3.3万个,而2025年春运期间,单日新能源汽车高速流量就突破685万辆,供需失衡的矛盾在高峰时段被无限放大。
蔚来1000座高速换电站的落成,恰恰在这个“矛盾点”上给出了破局答案。不同于充电桩的“排队等待”,换电站用“即到即换”的逻辑重构了补能场景——最快2分24秒的换电速度,单站日均480次的服务能力,再加上“9纵11横16大城市群”的网络覆盖,让纯电车在高速上的补能体验第一次真正追上了油车。
而不久前,蔚来亦是用一场“10000公里纯电挑战”极限测试,把1000站高速换电站落成的意义“显性化”:一辆蔚来乐道L60从上海出发,跨越19个省份、81座城市,依托沿途覆盖的高速换电站,仅用98小时就完成了连续行驶。这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演示,而是普通用户也能复制的出行场景——当换电站像加油站一样密集,当换电时间比加油还快,“长途焦虑”自然就成了过去时。

七年磨一剑:换电模式如何从“小众尝试”到“行业共识”?
回望七年前,当蔚来第一次提出换电模式时,行业里不乏“重资产”“不现实”的质疑。但如今再看,这种“难而正确”的坚持,恰恰踩中了国家能源战略与行业发展的节奏。国家多部委2025年出台的《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通知》,明确将充换电网络建设作为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基础设施”;安徽等新能源产业重镇更是在地方规划中写明,到2027年要建成不少于500座换电站,这些政策导向与蔚来的实践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更值得关注的是,换电模式正在从“蔚来独奏”变成“行业合唱”。长安、吉利、奇瑞等车企先后加入换电生态,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国家队”也纷纷下场合作——截至目前,蔚来已与31个合作伙伴签约,其中17家是大型国资企业。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换电模式的商业逻辑被逐渐验证:一方面,换电站能为合作伙伴带来稳定的长期收益;另一方面,密集的网络布局开始产生“飞轮效应”——用户越多,换电站利用率越高;换电站越密,用户体验越好,进而吸引更多人选择新能源汽车。
李斌曾说:“换电站的密度越高,体验的提升是几何级数的。”这句话在今天有了更具体的注解:全国3399座换电站(含城区)形成的网络,不仅让蔚来用户受益,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当“加电比加油更方便”从口号变成可感知的现实,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才算真正跨过了“体验关”。

不止于“千站”:补能基建背后的行业启示
蔚来1000座高速换电站的意义,远不止于数字本身。它更像一个观察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窗口:当基础设施的完善速度能跟上市场需求的增长,当企业的技术创新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这个行业才能摆脱“政策依赖”,进入内生增长的新阶段。
从更长远看,换电网络的价值还在向能源领域延伸。随着电池标准化、梯次利用等技术的成熟,换电站或许会成为分布式能源网络的重要节点——白天服务车辆补能,晚上参与电网调峰,这种“车网互动”的模式,正是国家推动“新基建”与“新能源”融合的重要方向。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千站成网的最大启示是:纯电长途出行,终于可以像开油车一样“说走就走”了。而这种“自由”的背后,是一个企业七年的坚持,是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更是国家能源战略在微观层面的生动实践——当每一座换电站都亮起来时,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之路,也就变得更加清晰顺畅。
(责任编辑:蔡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