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压题图片为岢岚县广惠园移民新村。赵文君 摄

岢岚县宋家沟移民新村一角。赵文君 摄
赵文君
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视察,在宋家沟村三棵树广场对周围乡亲们深情地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就是要带领大家一心一意脱贫致富,让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三年来,岚漪河畔,战鼓不息,决战贫困,如火如荼。从赵家洼到宋家沟,从破窑洞到大瓦房,从放羊汉到牧场主,坐落在太行山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的岢岚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
乐业才能安居
“现在过的日子,那是过去盖上十八层被子也梦不到的。我已经六十多岁了,什么时候闭眼都没有一点遗憾了。”早上6点,老曹在阳台上摆弄着几盆鲜花,时不时和正在做饭的老伴王春娥闲聊几句。
对于从岢岚县阳坪乡原赵家洼村搬迁到县城广惠园新村的曹六仁来说,进城住楼房,农民变工人,出门坐公交,看病有医生,不只是生活的大变化,更是一个全新人生的开始。
2017年9月22日,老曹从赵家洼村搬到了广惠园82平方米的新居,并且获得了在玻棉厂工作的机会,每个月可以定时领到2800元的工资。打工所得加上各项政策补助,老曹和老伴王春娥每年可以获得6万余元的收入。“自打搬进县城,日子过得好,三年里我胖了二十多斤!”每谈及此,老曹都会努力用一些文绉绉的词来表达这份满足感,说这是过去“不敢想的幸福样子”,是“从心底里实实在在地感到满足”。
同村的刘福有两口子和王三女进城后与保洁公司签了就业协议,每月能领上1050元的工资。张秀清、杨玉才则在离家不远的开发区焦化厂当了工人。只有失去劳动能力的李虎仁卧病在家,由县里统一兜底。
位于大山深处的赵家洼村,村庄破旧,房屋简陋,无动力电、无网络、无公交、无学校、无村卫生室,村民们饮用的是浅层渗井水……生产条件极其恶劣,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岢岚县赵家洼村看望贫困群众时,原来54户115人的村子走得就剩下曹六仁、刘福有、王三女等6户13人。“走出大山,过上好日子”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整村易地搬迁是破题之策。岢岚县结合山庄窝铺众多的实际,实施以县城和8个中心集镇为主要安置点的“1+8”搬迁计划,推动115个深度贫困村5000多口人搬出大山。
搬迁之后,如何生活?
居住在广惠园的原豹峪沟贫困户赵改英前几天忙着“上课”。全省第一家恢复线下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班在岢岚县开课,今年的技能培训放宽了年龄限制,她高兴地盘算着,学完手工要不要再学学家政。她已得到确切消息了,这次培训合格后,就可以应聘,扶贫车间录用后,一月1500元的工资是稳稳的。
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技能是根本。岢岚县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扶贫企业、完善公共服务等帮扶政策,积极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工程,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6679人次,其中贫困劳动力4697人次,有效释放农村劳动力价值。
奋斗才能改变
5点多钟,天刚蒙蒙亮,刘林桃就起床了。她舀上粉面,加上凉水调好,再烧水,做凉粉。边做边听着西墙外三棵树广场传来的欢快舞曲,等着跳舞的人散了,她的土豆凉粉和豆面茨粉也出锅了。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醒目的标语刻在三棵树广场的正南墙壁上。
从东口子半山坡上不足40平方米的家搬到宋家沟,住进了独门独院的三间大瓦房里,刘林桃第一年就在三棵树广场上支起小摊卖上了凉粉。
宋家沟是岢岚县农村特色风貌整治的“试验田”。以特色风貌整治为牵引,同步架构乡村旅游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新型产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岢岚县在建设伊始考虑到后期的运营、管理统筹布局,让宋家沟的老百姓在脱贫之时就开启乡村旅游振兴农村的新征程。与此同时,全县153个村也提升了“颜值”,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三年时间,宋家沟已成为岢岚县乡村旅游的品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新貌,让宋家沟成功跻身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山西省100个旅游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行列。
慕名前来的游客日渐增多。不等不靠,手脚勤快的刘林桃一个小凉粉摊抵得上以前一年的收入。去年,她家顺利脱贫。过年的时候,她将“党的政策记心间,小康路上永向前”这幅春联贴在大门上。
9点多钟,日头渐高,热了起来。刘林桃的凉粉摊刚支起来,就开张了。只见她戴上一次性手套,用刀划开白嘟嘟的凉粉,三下两下,5碗凉粉盛好了。辣椒、香菜、油醋料,游客自己按各自的口味添加。刘林桃递上餐巾纸和二维码,围裙兜里的手机传出“25元到账”的清脆声音。
90岁的婆婆前几天摔了一跤骨折住院,当天出院。刘林桃的老伴沈姚付到城里接去了。刘林桃满意地说:“住了几天医院花了上万块,俺们是建档立卡户,自己最多才出1000块钱。要搁在那几年,哪里拿得出这么多钱,还不得硬撑着?”
在刘林桃的影响下,村里摆摊卖凉粉的已经有20多家。心思活泛起来的刘林桃动员老伴沈姚付除了种点地够自己吃喝外,还利用空闲到各村转转,收集收集以前用过的旧农具、旧物件,在自家院里办起了农俗展。
现在,宋家沟村民围绕大棚、小杂粮、土豆、沙棘、蘑菇、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蒸蒸日上。放眼全县,羊、豆、马铃薯、沙棘、食用菌、生猪六大传统产业和光伏、中药材、乡村旅游三个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治理、乡风文明持续推进,岢岚步入全面奔向小康的快车道。
其中,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成效最显著,潜力巨大。2014年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5人就业,2019年发展至98人,贫困户户均增收也从2014年的1200元,上升到2019年的15417元。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
90后焦小强回来了,家中排行老二的他回来精彩演绎岢岚版的“二子开店”。店在网上开,卖的是醋泡黑豆,黑豆则按高于市场价的20%向贫困群众收购。现在,焦家“二小子”线上线下同时经营,生意风生水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岢岚县生态和生计“两生”共赢的行动方案,打动了在省城太原经营润滑油贸易有限公司十多年的郝永光。已经是事业有成的他成立造林专业合作社,仅今年春季,就带着211户贫困户完成造林1.1万亩。造林期间,每天要支付工资1万多元。 郝永光说:“过去讲能离开岢岚是本事,现在说敢回到岢岚才是能耐。一个人富裕不算啥,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富裕才是硬实力。”
政策给了这些外出创业的岢岚人返乡建功的胆气。
退耕还林、生态治理、生态保护、沙棘改造、林业产业开发“五个一批”工程,给了像郝永光一样的岢岚后生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目前,岢岚全县生态绿化26.74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0.02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提高6.49个百分点达到41.99%。
岢岚有三宝,红芸豆、柏籽羊、沙棘苗。
冲着“中华红芸豆第一县”的目标,岢岚县扶持炜岚工贸、泰达贸易、中仑奥富、芦芽春等4个企业、37个合作社,发展以红芸豆为主的小杂粮功能农产品开发产业、以红芸豆为原料的罐装食品开发产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的产业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
依托“晋岚绒山羊”“岢岚柏籽羊肉”两大国家级品牌,岢岚县整合育种、养殖、屠宰、分割、运营、服务等产业,带动全县养羊45万只,户均增收2500元。柏籽羊肉在超市上卖出了一斤148元的好价格。
49万亩野生沙棘林,让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如鱼得水,研发生产的沙棘药茶入选了“山西药茶”系列区域公共品牌。现在,该公司形成了年处理5000吨沙棘鲜果、4000吨沙棘鲜叶的能力,解决了60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乡亲们的致富热情。乡亲们高兴地说:“现在上山摘些叶叶,砍个枝枝,就能卖个百八十块钱。”
风来一时新。曾经没有像样工业的岢岚县,如今经济技术开发区里新能源、新材料等25家企业开枝散叶。就在记者采访期间,又传来与京东签订了建设电商物流园协议的好消息。
统计数字显示,2019年岢岚县实现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2元,与2014年相比,提高了2.69倍,同比增速较全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高6.6个百分点。
忻州市委常委、岢岚县委书记王志东说:“提升传统产业,支撑贫困户持续增收。壮大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带农增收。培育新兴产业,引领贫困村快速增收。岢岚的产业扶贫之树开枝散叶,正迸发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
岢岚,这个曾经的全国深度贫困县,正向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