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九大党代表沙万里
7月6日上午,记者专程赴繁峙县采访一位全市脱贫攻坚战线的先进人物,同时也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九大党代表,他就是沙万里。来到繁峙县城的万里商贸城,走进一间面积近300平方米的荣誉室,记者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四面墙壁上,密密匝匝、整整齐齐全部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牌和锦旗;房间正中央的一长溜柜子,上上下下、里里外外也全部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各类证书和奖杯,使这里简直成了一个荣誉的星空、嘉奖的海洋!粗粗浏览发现,荣誉项目种类繁多,而以奖励诚信、奉献的荣誉为最多,等级下自县级上至国家级都有;而各类锦旗的内容则大同小异,几乎都是感谢他慷慨解囊、大力帮扶的,送锦旗者有个人、有家庭、有学校、有企业、有村集体、有各类社会组织,涉及面极其广泛。
“除了沙总家里放着的,陈列在这里的荣誉奖品大约有600多件。”陪同记者采访的沙万里的助手韩雁龙十分认真地说,“这可都是我们沙总30多年积攒的宝贝啊!”
在万里商贸城总经理办公室,我们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沙总。当时,他正跟几个人商量、安排着一些事情。“小砂河村的扫尾工程一定要做好,西连仲村的蓄水池工程要尽快进行勘测设计!”看到记者进来,他对有关人员嘱咐了几句便结束了会议。
沙万里是记者前些年已多次采访过的一位老先进了。落座后,记者环视全屋又仔细端详了一下面前这位熟悉的沙总,只见这间不太宽敞的办公室,还是没有什么装潢,陈设依旧那么简陋,有的家具甚至已显得有些破旧;作为一个经商30多年的私营企业老板,沙总本人除了头发和面庞明显多了些沧桑感外,依旧是那么的朴素、朴实、热情、谦逊。
谈起荣誉室收藏的那些东西,沙总立刻敛起笑容神色庄重地说:“不错,那些东西的确是我的宝贝,我把它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记者打趣说:“这可与时下的社会潮流大大相背啊!你不觉得有些另类吗?”沙总极其认真地说:“这些东西代表了我的人生抱负和初心,代表了我一生的价值追求。它们就是我这一生最大最宝贵的财富!”
说着,沙总便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了对许多往事的幸福回味之中……
根据沙总的讲述和荣誉室提供的线索,结合记者过去的多次采访,在经过进一步的深入采访之后,一个拥有高尚追求、初心永不褪色的劳动模范、共产党人形象,渐渐在记者心中清晰、高大起来……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沙万里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不禁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作为一个多年热心于捐资助教、帮贫济困的老先进,他觉得,在全党全国开展的脱贫攻坚这场无比伟大而神圣的重大战役中,他只有承担更多责任、作出更大贡献,才能更好地实现他的人生抱负和初心,也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无数褒奖。
2016年3月份,当繁峙人民在决战贫困、齐奔小康的征程中鏖战正酣的时刻,沙万里主动向县委、县政府请缨,决心帮扶一个500至1000人的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通过实地考察,繁峙县砂河镇小砂河村进入沙万里的视野。向来言出必行、行必求果的沙万里,在选定目标后扑下身子便干起来。
在村里住了半个月,跑遍了本村人都没有去过的村里每一个犄角旮旯,在深入了解小砂河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遵照党中央制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着眼于让小砂河村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目标,沙万里决定实施三项工程。为解决村里700亩耕地的防护、灌溉难题,他出资110万元新建了1300米水渠,村里浇地从此不用花钱,作物亩产量由原先的1700斤跃升至2300余斤,亩均增收400多元。之后,他又捐资20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长300米、宽6米的乡村公路,改善了小砂河村的交通条件。紧接着,他又出资60多万元,在小砂河村北部的山上,修建了一个600立方米的蓄水池,引水上山,把小砂河村的300亩坡地改良为经济林。精准的把脉,加上190余万元真金白银的投入,对破除小砂河村的发展瓶颈制约,使该村实现产业脱贫、增收致富有了根本保障。
与此同时,在沙万里的帮助下,小砂河村学校的取暖设施也得到翻修,村里的30名贫困学生得到了沙万里的资助,小砂河村未来的希望就此孕育。投入40万元新建的医疗室、图书室、党员活动室陆续投入使用,全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提升。小砂河村的脱贫攻坚战役,在沙万里的强力助推下,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便取得巨大胜利。这个昔日的穷村,旧貌换新颜,在阔步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欢实。
1954年,沙万里出生在繁峙县繁城镇北城街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极端贫穷的童年经历,让沙万里刻骨铭心。
上小学时,一次过“六一”儿童节,城区各学校的孩子们都要去参加县里组织的大型庆祝活动。“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去了,就我一个人没去。原因是,我衣服穿得太破旧!”尽管那时人们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但11岁的沙万里还是被歧视了,为此,他“跑回家哭了一下午”。
1970年,父亲积劳成疾,家里再也拿不出一学期5元钱的学杂费,只得让正在读中学的沙万里退学了。久久地站立在学校门口,沙万里泪眼模糊、无限眷恋地告别了课堂和朝夕相伴的书本,从此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苦难的童年经历,历史上仁人志士、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巨大影响,加上父母亲的谆谆教导,让沙万里在幼小的心田里早早就种下了发愤图强、达济天下的人生抱负和初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当时已是阳泉煤矿一名正式职工的沙万里,觉得在煤矿工作难以实现他的人生抱负和初心,便毅然辞职回到繁峙,重新拾起自己以前学过的泥瓦匠手艺,组建起一个小工程队,干起了个体。凭着他良好的人品、过硬的手艺、超人的辛苦,很快便打开局面,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1985年元宵节闹红火,全村人敲锣打鼓来给他拜年。原来,村里的学校年久失修又苦于没钱无法去修。那时的沙万里,仅仅做一些盘炕、垒墙、修屋顶的小工程,一年下来也赚不到多少钱。春节前,他发放完工友们的工钱后,只剩余下1500元钱。得知村里修学校有困难,他二话没说,当即就从中拿出1000元捐了出去。过后,他觉得1000元钱实在太少了,又反复做老伴儿的思想工作,让老伴儿把几年来积攒下的三千元钱也捐了出去。看着一院子乡亲又是扭秧歌又是给他家门上挂匾,他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
自此,捐资助教就成了沙万里的一大人生乐事,一发而不可收,30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
1993年夏天,沙万里送儿子到县二中参加升学考试,看到学校大门没有修建,被雨水冲倒的围墙没有修复,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全和教学。沙万里当即与县教育主管部门联系,捐资5万元,为学校硬化了校园道路,并且无限期、无利息垫资11万元,为学校新建了高标准的校门、围墙和体育场。
县实验小学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一直是土院子。晴天三尺土,学生们像一个个土耗子;雨天满院泥,孩子们又成了一个个泥猴子。家长和社会要求改变校园环境的呼声特别高,但是由于学校财力紧张一直难以解决。1994年夏天,沙万里捐资8万多元,为学校硬化了路面和操场。
1995年,沙万里捐资15万元,带着自己的工程队进驻繁峙中学,以高质量、快进度为学校翻修了围墙,新建了校门和两侧门房。
199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沙万里去繁峙县第一职工幼儿园办事,看到这个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很差,感到十分难过,回去后便捐出5万元,给第一职工幼儿园盖了三间办公室、一间库房,修理安装了大门、滑梯,并捐现金5000元,为孩子们添置了一些图书和教学器材。
1999年10月,看到繁峙县第二职工幼儿园的教室破烂不堪,沙万里又立即捐资5万元,为所有的教室打了水泥地面、抹了墙面、装裱了顶棚、翻修了屋顶、更新了电线、油漆了门窗,使整个幼儿园从里到外焕然一新。
从1985年起,在迄今30余年的时间里,沙万里为兴学助教、扶助贫困学生共捐款1230多万元。
沙万里不仅是个捐资助教的急先锋;也是个帮贫济困、资助公益事业的热心人。
“没有老沙的帮助,我娃娃早就辍学了,哪能念上大学哩!老沙是个少有的大好人,我们村的很多念书娃娃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得到过帮助的繁峙县村民左计祥说。
“只要是对乡亲们有好处的事,老沙都乐意去做。”谈起沙万里,一位被沙万里帮助过的村民李全仁感慨万千,“办公益事业遇到困难,只要你张口,老沙从来没二话,而且真叫个大方、痛快。”
繁峙县总工会主席闫晓平颇为动情地评价沙万里说:“在繁峙县,老沙并不算是个多么有钱的人,比他真正有钱的人多了去啦。可是,舍得拿自己的血汗钱给别人花,而且花起来慷慨大方、毫不心疼的,除了他还真难再找出几个来。像他这样的全国劳模,才真正是货真价实值得人们敬佩的!”
1994年6月底,在自己的不懈追求下,经过党组织的精心培养和严格考验,沙万里终于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沙万里看到他所在党组织各位成员在鲜红的党旗下举手表决通过他的入党申请时,他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入党,不是他一时的冲动,而是他一生的追求与信仰。因为他在此前很早就发现,共产党的宗旨不仅完全包含了他的人生抱负和初心,而且更加博大、更加高尚。沙万里暗暗下定决心:从此时此刻起,自己要真正从思想上入党,以共产党员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去奉献自己、燃烧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旗增光添彩。
1994年,繁峙县城遭受前所未有的洪灾袭击,许多房屋倒塌,群众流离失所,县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抗灾自救活动。沙万里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刚刚结算回来的5万元工程款全部拿出来,帮助繁城镇西城街、横涧乡、大营镇的农民兄弟抗御自然灾害的袭击,重建家园,恢复生产。
2003年春夏之交,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打乱了全县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一时间人心惶惶、谈非色变。为了支持全县抗击非典的工作,沙万里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带头捐款1万元,为繁峙县夺取抗击非典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4年东南亚海啸发生后,沙万里主动捐出1万元,为当地群众抗灾自救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2007年8月份,在繁峙打工的四川籍民工陈永跃病故,面对一下子断了经济来源、生活难以为继的孤儿寡母一家人,沙万里慷慨捐资3万元,资助他们维持生活和学业。
2008年3月,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数十万群众生产、生活遭受极大困难,沙万里毫不犹豫给灾区捐款1万元。2008年5月12日,当沙万里从电视上看到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后,彻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便找到县委、县政府,第一个捐款2万元。
截至目前,沙万里为扶贫济困、救灾解难等社会公益事业捐资累计已达1123万元,此外,还为发展繁峙县光彩事业垫资8000多万元。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沙万里就是一位坚持一辈子做好事的值得人们由衷敬佩的人。
30多年来,沙万里一直紧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响应着党和政府不同时期的号召,矢志不渝地践行着他的初心和信念,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因为贡献的总是比赚下的多,本来就奉行艰苦朴素信条的沙万里,在自己的生活上近乎苛刻地节俭。作为一个经商30多年的私营企业老板,沙万里至今只拥有繁峙县城的一套建筑面积仅130平方米的单元楼房;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结婚成家时,也没花上他几个钱;他整天东奔西忙,却多少年连一辆摩托车也舍不得买,上工地、谈业务,总是穿着一身廉价西服,骑着一辆旧自行车。三十多年来,自行车骑烂了一辆又一辆,廉价西服穿破了一身又一身;一双100元钱买的鞋子,整整穿了四年还舍不得丢掉;一部摩托罗拉手机,硬是凑合着用了十多年;几年前,年届六旬的他,感到骑自行车跑工地实在是有点跑不动了,才咬牙花8万元钱买了一辆小轿车。这成了他唯一的奢侈品。他还常常用自己的“三不能”和“三不欠”思想告诫老伴和子女们:赶上好时候了,不缺钱了,生活好了,可是艰苦朴素的传统不能丢,奉献社会的爱心不能丢,贪图享受的思想不能有,一定不欠党和人民的钱、不欠亲朋好友的钱、不欠受苦人的钱。老伴跟他生活了几十年,至今没穿过一件上档次的衣服,没有一件贵金属首饰,常常嗔怪沙万里说:“我跟了你一辈子,就是受了一辈子。除了一屋子的锦旗奖状,你啥也没给挣下。”
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出现极大的混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尚开始在社会上泛滥。许多党员干部和先进模范人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转眼之间就蜕化变质,成了金钱和物质的奴隶,甚至堕落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沙万里从走入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恪守着诚信做人、踏实做事、艰苦奋斗、勤劳朴素的人生信条,从不贪图个人享受,毫不艳羡灯红酒绿的生活。他总是说:“那没多少意思。没体验过的人可能不会知道,那些身处困境、一筹莫展的人,在得到帮助重现活力后,给你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有多大!”
沙万里始终认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人活在世上,只有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他的人生才有价值、才有意义,贡献越多,价值和意义也就越大,自己活得也就越充实、越快乐。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思想和信念,他这个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成长起来的先进模范、共产党员,才能够三十多年如一日不忘初心、永葆本色、历久弥坚,最终获得了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十九大党代表等令人敬仰的无上荣光!
2017年10月18日,承载着全省240万党员的嘱托,沙万里出席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报告中对广大民营企业家提出殷切希望:“如何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大潮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就是要体现在增强企业实力、实现行业领先,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共享和谐社会成果的方方面面”,让他不仅明确了今后的奋斗方向和目标,更受到了极大的鞭策和激励,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回到繁峙后,沙万里再次主动请缨,包下了繁峙县横涧乡西连仲村——一个更偏更远更穷的村落,并立下了确保该村如期脱贫的军令状。
记者已与沙万里约好,待到明年杏花开时,再到繁峙,一起分享他胜利的喜悦!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