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频道>>振兴乡村>>正文
代县:专家勤指导 农民收益高
2025年07月16日 09时41分   山西日报

“老杨,你看这玉米,明显比普通大田里的更粗壮、更高大,咱们这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见效了!”

“是啊,根系也很发达,照这个势头,增产肯定没问题。”

7月8日上午,在代县阳明堡镇南关村,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所长张中东和代县农业农村局项目区负责人杨荣厚蹲在玉米种植大户贾万厚家的地头,仔细端详着几株玉米。老贾的这700亩玉米地,植株挺拔,青绿油亮,长势格外喜人。

老贾的地不同寻常,属于代县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项目的一部分。该示范区占地约5000亩,覆盖南关村、堡内村、下花庄村和上沙河村。作为项目的技术专家,张中东经常到这几个村的田里转转,观察玉米长势。

“靠近根部的这两节,长度应该比普通玉米短。”张中东嘴里念念有词,掏出随身带的卷尺测量起来,随即高兴地向杨荣厚展示结果:“看,老贾地里的玉米第一节比普通田里的短3厘米,第二节短4厘米!6叶期喷施矮壮素果然有效果。”

玉米节长度短有什么讲究?张中东解释道:“玉米吸收的营养总量有限。植株过高会导致营养分散。所以在玉米长出6-8片叶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让靠近根部的节缩短,这样能降低玉米穗位和重心,大大增强抗倒伏能力。”

这正是示范区密植精准调控的关键技术之一——精准化控。所谓精准管理,核心是把密植增产栽培理论和滴灌工程技术融合到一起——密植是增产的“骨架”,水肥精准调控是“血脉”,二者缺一不可。

正说着,田边传来机器启动的轻响,一个黝黑结实的身影钻进不足1平方米的水泥屋,熟练操作起智能水肥一体机。他是南关村的张志忠,从前是靠锄头吃饭的农田管理员。去年村里引进智能水肥一体机,一台机器能干5个人的活儿,让他发了愁。

焦虑催着他转型。张志忠主动报了厂家的技术培训班,不仅学设备操作,还钻研起了作物需肥规律。“水肥是玉米生长的‘粮食’。以前施肥靠经验、凭眼睛看,哪能跟上作物的‘胃口’?”他指着手里的技术操作日历,说,“张所长给的日历好使。4月到10月,从播前准备到收储管理,技术要点、注意事项写得明明白白,全周期都有谱。”

杨荣厚站在田间,用手比划着玉米植株的间距:“我们试过不少方案,最后采用了40厘米乘80厘米的宽窄行距种植模式。这样在合理增加种植密度、便于滴灌带铺设的同时,保证了通风和光照。再加上水肥一体化的精准调控,能按需分次供应水肥。示范田的玉米种植密度,从传统模式每亩约4300株提升到了约5500株。”

农业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合力,正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压力。数据最有说服力——示范区肥料省了20%,用水少了30%,产量比传统模式提高20%以上,算下来一亩地能多赚500元。

如今,这片生机勃勃的玉米地成了当地农民眼中的“香饽饽”,常有人来取经。当农业技术深深扎根于广袤田野,一幅高效现代化农业的新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

本报记者高玮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