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到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即博弈各方谁也没赚到好处,利润是0。
那么,是否生活中每一次博弈的结果都是两败俱伤呢?当然不是,博弈并不意味着竞争中人人都拼个鱼死网破,完全可以互利共赢。
老王爱吃水果,他家楼下就有一家超市,但除了临时应下急,平时老王都是去几公里外的大型水果批发市场购买。因为那里摊位多、人气旺,水果品种齐全,品质新鲜,价格也便宜很多,市场买卖繁荣。
可见,越是“扎堆”,生意也会越好,“同行密集客自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城市里一些地段非常繁华,形成商业街。比如太原食品街,各家商铺紧密相连、规模相当,商品构成、经营服务水平也基本相同。你可以在烧烤店旁边找到饮料店,吃完烤肉后,再来杯咖啡、果汁,商家赚了钱,顾客得到满足,皆大欢喜。
同行聚集也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朝阳街服装批发市场、河西农副产品市场、南宫古玩市场等由此而生。同行扎堆容易形成品牌效应。有人为了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不惜跑远路也要“专业购物”,比如到汽车4S店、家电专卖场等。
再比如,相较于CBD写字楼,现在很多企业更喜欢入驻产业园区,这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企业联系,强化社会分工,这就是所谓的扎堆效应。
当然,同行密集必然使竞争更加激烈,也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同类型的商家总是相邻开店,比如便利店,唐久、金虎总是离得不远。那么,博弈理论又是怎样理解这种“聚居”现象呢?
工具书中有现成的例子:以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例,假设有条完全笔直的公路,连接城市A到城市B之间的交通。这条公路上每天行驶着大量车辆,通常情况下,车辆总是乐意到距自己最近的快餐店消费。那么,从资源最佳配置来看,麦当劳、肯德基应该分别开在公路1/4、3/4处,这种情况下,每家快餐店都拥有1/2的顾客。
但是,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意再好些,肯德基想,如果我将店铺从3/4点处向左移一点,那么相聚1/4点之间的中点不再是1/2点处,而是位于1/2点的靠左一点。这一移位,将从麦当劳夺取部分顾客。当然麦当劳也不甘示弱,也会将店从1/4点处向右移动争取更多顾客。最后,双方博弈的结果是,他们的店都设置在l/2中点处,达到纳什均衡状态。
同理,回到现实生活中,假设繁华度、客流量等因素不变,没有一家店会把自己置于“一条路的一头”,只要条件许可,都会选个好位置相依为邻,这就是公平市场竞争形成的合理结果。
这种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商家和顾客都受益,实现双赢。因为,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经济,还是合作经济。合作,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能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