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才团队与平台协同发展
为了积极培养本土科技创新人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河曲先后有126名科技人才纳入忻州市“百千万专家”工程优秀人才库。与中国农科院合作研发马铃薯新型食品,延长产业链,助推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建立以省级科研机构牵头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企业与院校、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河曲县正处于由资源依赖、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大跨步的转变中。
山西省农科院品质资源所和大同高寒作物研究所、五寨试验站今年将派出15名专家到河曲开展对口专业技术服务,专家重点对河曲小杂粮特色产业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化技术培训,按照生产季节新派科技人员到小杂粮种植区开展技术指导;河曲实施农业科普惠农,建设科普惠农服务中心,新建或改造新型“庄稼医院”5家,为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
河曲县围绕产业链全力打造了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当地科技资源,为全县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社会民生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后,为科技创新提提供了一条重要渠道,平台资源、信息发布、互动交流等展现了科技创新、科技为农的服务理念,实现了科技服务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形成了集成果展示、技术转移、企业培育、人才招聘、资本对接、信息交互创新资源共享于一体的功能中枢。
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通过强化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河曲县的“糜子产业”“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先后列入了国家和山西省科技富民强县、星火专项行动计划。先后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0余项,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科技示范带动效应,不仅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还把农业项目、市场信息、经营理念带进农村,培育了一大批科技示范户、示范村和示范乡镇。脱毒马铃薯成为了河曲人公认的富民产业。农民能增产增收,得益于一级种薯的普及,得益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河曲也由种薯调入县转变为调出县,引擎启动,百业皆兴。
为了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区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改变传统的种植理念,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新农业转型,2014年县委、县政府专请中国农科院进行了设计、规划,以“一区两园”(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南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唐家会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模式引领全县改造“升级”现代化特色农业。“一区两园”集高效、生态、科技、休闲于一体,今年已有7个瓜蔬品种进行了认证。村民现已逐渐开始改变旧的传统种植理念和老品种的种植,每年在园区种植的瓜蔬新品种有50余种之多。移动棚所种的瓜蔬可提前一个月上市,推迟一个月下市,每年可种植瓜蔬三茬,仅西瓜一项村民每年可增收500余万元。
目前,河曲全县上下科技创新工作围绕“1266”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激战正酣,稳步推进,正在快速适应转型跨越发展新要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河曲科技创新的大引擎已全速运转,发展动力尽情释放,用科技创新的杠杆来撬动河曲的全面发展,更多新的奇迹被创造便指日可待。(本报实习记者 王君 通讯员 武忠雄)
(责任编辑:司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