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经济频道>>经济>>正文
我省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
传统产业焕新 新兴产业崛起 工业转型加速度
2025年11月17日 09时54分   山西晚报

11月14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三场新闻发布会。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海燕和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十四五”以来,全省工信系统锚定“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崛起”核心目标,以产业升级为根基、创新驱动为引擎、数实融合为路径、绿色转型为底色,全方位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山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转型综改蹚新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升级纵深突破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质效双优

“十四五”期间,山西工业经济实现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的同步跃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韧性持续增强。在规模体量上,2021年至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6.2%,始终保持稳健增长态势;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6859家增至8231家,年均新增343家,市场主体活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效突出,制造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引擎,年均增长8.1%,较煤炭工业高出2.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2021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8.7%,2024年占制造业比重提升至44%,“半壁江山”格局加速形成,为工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焕发新生机,全省以对标改造、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先进产能占比为核心,全力推进重大技术升级工程。钢铁行业炼铁、炼钢先进产能占比较2021年分别提高5.6个和15.3个百分点,在笔尖钢、手撕钢之后,成功攻克冷轧无取向硅钢、核电用不锈钢等高端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焦化行业在全国率先关停4.3米焦炉,实现机焦炉全部升级至5.5米及以上,同时推动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副产品向精深加工延伸,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水泥熟料限制类工艺装备全面退出,行业发展质量显著改善。

产业链与专业镇协同发力,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山西自2022年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以来,重点打造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等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2024年总营收从2022年的3885亿元跃升至7099亿元,链主企业数量从20家增至41家,链上企业从441家增至774家,产业链发展能级稳步提升。光伏产业链通过引入中来、晶科、一道等头部企业,从关键环节缺失发展为“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辅材—设备”主链条基本完善,带动祥邦光伏胶膜等配套产业集聚;特钢材料产业链中,新远宏等企业与链主太钢集团深化配套合作,太钢协作配套率从202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22.3%。专业镇建设方面,构建“30个省级+122个市级”重点专业镇梯次培育体系,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近180万人,祁县玻璃器皿、定襄法兰等特色产品远销全球,3个专业镇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跻身首批中国消费名品区域品牌,形成“链主领航、集群共进”的发展格局。

企业设备更新与投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我省出台《山西省制造业领域设备更新工作方案》,以先进设备升级、数智深度赋能、绿色装备推广、本质安全提升为重点,全面推动企业设备更新。2024年,全省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0.8%,较工业投资增速(7.7%)高出3.1个百分点,企业设备整体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十四五”以来,省级技改资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累计为2686个项目提供86.8亿元支持,重点扶持引领性、标杆性项目,撬动项目总投资达758亿元;2021年至2024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1%,为各类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能级跃升

企业培育激发市场活力

山西坚持创新在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创新平台建设与企业梯度培育双向发力,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全面迸发。创新平台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全省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53户,省级及以上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23家,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技术研发与服务网络,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中小企业培育体系成效显著,构建起“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格局。截至目前,全省有效期内创新型中小企业达4946户,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032户,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户。阳泉阀门厂作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典范,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填补58个品种国内空白,10个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彰显了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

政策支持精准落地,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我省持续健全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出台促进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加强金融支持、推动专利产业化等系列措施,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机制。强化财政金融联动,对新认定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十四五”以来已有超2500家企业享受该项政策红利。同时,构建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常态化开展“一起益企”“晋善晋美”四季交流会、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等活动。在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下,全省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20万户,较2020年增长50%;2024年,规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75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营收总量的54.2%,切实发挥了稳增长、保就业的基础性作用。

数实融合纵深推进

数字基建筑牢转型支撑

山西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两化融合深度发展,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劲支撑,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成效显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跑中部,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11.5万个,每万人拥有量达33个,位居中部六省首位;高铁、高速公路沿线通信网络实现全方位升级,网络覆盖范围与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算力基础设施规模领先全国,全省在用算力中心机架达51.4万标准机架,智能算力规模32EFlops,综合算力指数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8,形成强大集群化算力资源,为数字经济发展构筑起坚实可靠的信息“大动脉”。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纵深推进、位次跃升。我省全面落实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全省两化融合地图,累计引导1754户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贯标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7位。太原、长治、晋中成功入选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14户企业跻身国家5G工厂名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较“十三五”末前进2位,跃升至全国第16位。智能制造生态体系逐步成型,我省持续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初步构建起“标准引领、诊断服务、试点示范、智能工厂培育”一体化的智能制造生态,累计培育基础级智能工厂182家、先进级智能工厂76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同时,为145户链上企业、276户专业镇企业提供定制化系统解决方案,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的效应持续释放,让企业生产效率显著提升,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网速提升、AI应用普及的数字红利。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通过省级技改资金专项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建设智能产线,指导太原、长治、晋中三市扎实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累计支持1600余户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形成了协同转型的良好氛围。

绿色转型成效突出

降碳增长实现协同双赢

山西以“双碳”目标为引领,聚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高质量发展增添绿色底色。节能降碳任务提前圆满完成,截至2024年底,全省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2.2%,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为全国工业节能降碳提供了山西经验。

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扎实推进,我省聚焦钢铁、焦化、水泥等高耗能行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流程优化,推动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晋南钢铁发力生产前端,以钢化联产协同降碳,吨钢碳排放减少约6%;太钢集团聚焦排放末端,实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年回收利用二氧化碳上万吨,探索出工业减排的新路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构建起国家与省级梯度互补的绿色制造培育格局,累计创建13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8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6户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培育71家省级绿色工厂、3个绿色园区和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带动全省整体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作为能源资源大省,山西全力推动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在传统固废利用方面,推进中能建千万吨级煤矸石综合利用、金宇科林煤矸石高岭土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开发石油裂化催化剂、陶瓷纤维等新产品,提升资源价值;在再生资源规范化管理方面,培育25户废钢、废轮胎等规范条件企业,年加工能力达1195万吨。同时,积极培育迪诺思、山安龙津等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废旧风电光伏设备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构建起传统与新兴固废并重的多元化资源利用体系,让“废物”变“宝物”,为循环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十五五’期间,我们将继续聚焦政策法规、优企培育、公共服务等,加快构建有利于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长效机制,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动力。”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潘海燕说道。她表示,一定会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工业动力,书写山西工业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贾蔚然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