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因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及传统耕作等优势,形成了稳定的杂粮优势区域和生产基地,成为全省杂粮主产地和核心区,面积之广、产量之多、品种之丰,居全省之首。据不完全统计,忻州全市种植的杂粮共有7大类42个作物种类,总面积基本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的1/4;总产量达60多万吨,约占全省的1/3。其中,岢岚红芸豆畅销国际市场,静乐藜麦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谷子、糜黍、甜糯玉米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莜麦、马铃薯等位居全省第二。
“十四五”期间,忻州市全面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把杂粮作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小杂粮走向大产业,让丰收的底色更足、成色更亮。
抓住“特”字做文章
杂粮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产品,是人类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中就有“九谷”之说,成语中更是用“五谷丰登”来表达粮食丰收。
忻州地处黄土高原东缘、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拥有多种地貌和多样地形,位于北纬38度“黄金生物带”,形成了稳定的杂粮、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优势区和牛、羊等草食畜牧养殖基地。
忻州市以杂粮各品种适合的环境气候特点,划分为八大片区,即以西部偏关、神池、五寨等县为主的杂交谷子片区;以东部边坡丘陵区为主的传统谷子片区;以东部繁峙县、代县两县和西部河曲县、保德县、偏关县三县为主的糜黍片区;以西部宁武、静乐、神池为主的高原莜麦片区;以岢岚、神池、五寨为主的红芸豆片区;以西部静乐和东部繁峙为主的藜麦片区;以东部忻定盆地和西部五寨为主的甜糯玉米片区;以忻府区为重点的红薯片区。八大片区的建设让忻州全市杂粮面积常年稳定在3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的1/4,总产量达60多万吨,约占全省的1/3。
推进杂粮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了7大类42个作物种类的特色杂粮种植体系。忻州市成为全国唯一以杂粮全品类、整市域创建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定为“中国杂粮之都”,辖区内8个县(区)先后荣获“中华红芸豆之乡——岢岚县”“中国藜麦之乡——静乐县”“中国亚麻油籽之乡——神池县”“中国甜糯玉米之乡——五寨县”“中国甘甜红薯之乡——忻府区”“中国高原莜麦之乡——宁武县”“中国黍米之乡——繁峙县”“中国糜子之乡——偏关县”的称号,形成了“一都八乡”的国字称号矩阵。
在夯实杂粮产业基础的同时,忻州市相继建成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杂粮研究院、忻州海关、杂粮科技展示园、杂粮文化展示中心、忻州师范学院小杂粮产业学院、忻州杂粮宴、种植基地等并投入运营,打造出了“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的产业地位。
在“优”字上下功夫
忻州历史绵远,集黄河长城于一身,交织着农牧文明的厚重基因。倚太行吕梁陡然地势之气候屏障,赖汾河滹沱奔腾冲刷出沃野千里,数千年来,忻州儿女在这片土地上精耕细作,以五谷杂粮书写着神州的农耕历史。
高标准农田、高性能农机、高素质农民……推动标准化生产、突出示范创建是忻州市促进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生产出的杂粮品质好,绿色有机认证率高。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20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13万亩,旱作节水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0%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企业达到295家,认证产品665个,产地面积203万亩,产品数量和面积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作为“市有龙头”的龙头,担负引领全市乃至全省杂粮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的使命。
走进位于忻州市紫檀西街的“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备,紧邻“五馆一院”、云中河。占地500多亩的园区累计投资达17.49亿元,已建设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级农业五大平台“山西杂粮”出口平台的核心主体、省部共建全国唯一的杂粮专业市场国家级忻州杂粮市场所在地,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引领着全市杂粮向更“优”的目标迈进。
在“特”“优”战略引领下,忻州市农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全市已形成杂粮、薯类、瓜菜、水果、中药材、药茶、生猪、羊、牛、蛋鸡十大优势产业。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鲜薯总产量约18亿斤;瓜菜产业仅今年上半年累计播种面积就达34.6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约26.44万亩;中药材在地面积26万亩左右;药茶加工企业20家,开发出5大类20余种产品。养殖业方面,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63.3万头,羊出栏87.77万只,牛出栏4.95万头,禽蛋产量4.5万吨。
从装满“粮袋子”到鼓起“钱袋子”
擦亮品牌,开拓市场,是忻州杂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忻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种植补贴、基地建设奖励等,为杂粮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得益于全方位、多渠道的品牌培育与推广体系,随着秋收进度加快,五寨的甜糯玉米、岢岚的红芸豆、静乐的藜麦等特色产品,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
注册发布“忻州杂粮”市域公用品牌,忻州市同步培育出良忻晋品、千襄百品、代州黄酒、芦芽山珍、静乐生活、灵荟神池、河曲上品、谷蕴偏关等15个县域公用品牌,基本实现市县覆盖,全面提高忻州杂粮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中国杂粮之都”的品牌影响力、竞争力不断提升。
多年的耕耘结出硕果。
忻州现在拥有8个“国字号”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基地县,总数占全省一半;14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7个产品入选全国特质农品,位居全省第一;12个产品品牌入选“有机旱作·晋品”,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圳品基地”发展到24个,位居全省第一;成功打造了“忻州杂粮”“忻州糯玉米”等市域公用品牌。
产业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忻州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14家、市级37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368个、家庭农场202个。开发出速食、营养、功能3大类130余款杂粮产品,通过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等载体,推动杂粮全链条、集群化发展,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
这份沉甸甸的丰收“成绩单”,见证了忻州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
忻州通过发展杂粮产业既能立足自身优势,装满消费者的“粮袋子”,又能通过杂粮品牌对外宣传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鼓起百姓的“钱袋子”。
“大数据溯源”智能系统的运用打破了“汗滴禾下土”的农耕,数字农业、互联网+、品牌建设、集体出海……顺势而为的忻州将“中国杂粮之都”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在丰收的季节更加熠熠生辉。
小杂粮正在成为忻州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本版文字:王利强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忻州市杂粮产业发展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