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讯(记者/牛思远)7月24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广东监管部门抽检发现面膜添加“皮肤鸦片”之称的糖皮质激素等问题,网售面膜产品的安全性不容乐观。
广东抽检网售面膜发现非法添加“皮肤鸦片”
据报道,日前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针对网售面膜产品非法添加问题的监督性风险监测结果。137个各类功效面膜有33个面膜样品检出非法添加了糖皮质激素,占总抽检样品的24.1%。
糖皮质激素是一类临床药物,在抗炎、抗过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在皮肤科广泛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等疾病。但是同时专家指出,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必须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果滥用糖皮质激素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如激素依赖性皮炎发病只需要大约两周时间,但是治疗起来却是一个漫长而棘手的过程。
一些违规添加了糖皮质激素的面膜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速效美白、嫩肤的作用,但是如果长期使用,人体皮肤会产生激素依赖症状,停用后反而会加重皮肤过敏,出现红斑、丘疹、毛细血管扩张等严重问题。2007年卫生部颁布的《化妆品卫生规范》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化妆品中添加糖皮质激素类物质。
广东省食药局化妆品处处长谢志洁告诉记者,面膜在基础保湿和护肤方面作用突出,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选购,但是任何化妆品都不应该片面夸大宣传功效。谢志洁提醒消费者,“化妆品中添加的任何非法物质,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功效,它表现出来的就是速效显效的这种功能,但这些都是有毒有害物质,不能用的。消费者要谨慎购买功能性产品,不要相信误导宣传、夸大宣传。”
据了解,目前我国对于化妆品实行注册和备案两种管理制度,产品的注册和备案信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统一公布,供公众查询。
广东今年重点整治美白祛斑祛痘化妆品
南方日报记者从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了解到,此次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的抽检情况来自该局今年5月发布的《广东省化妆品安全风险管理年度报告(2015—2016年度)》。该报告对2015年广东省组织开展的11项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进行了介绍,其中2015年广东面膜类产品(线上)监督性风险监测报告显示,采集137批面膜类化妆品样品检出33批非法添加“皮肤鸦片”糖皮质激素,占24.1%。
报告显示,除了面膜类产品(线上)监督性风险监测,2015年其他化妆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还包括市售化妆品(线下)监督性风险监测、功能化妆品(线上)监督性风险监测、面膜类产品防腐剂安全评价性风险监测等。
相关风险监测显示,2015年面膜类产品非法添加风险水平较高且出现非法添加新物质的趋势,美白、祛斑和祛痘类产品非法添加问题依然严重,防腐剂标签标识不规范比例较高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微商、电商、海代、跨境电商等渠道是当前化妆品消费热点和风险高发点。
另据了解,今年4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印发了《2016年广东省化妆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从4月开始至10月结束,以化妆品主流经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妇婴专营店、电商微商为重点环节,以美白、祛斑、祛痘等宣称功能性产品为重点品种,以广州市特别是白云区及其周边地区为重点区域,严厉查处化妆品非法行为,规范化妆品注册备案秩序。
监督性风险监测不代表市场整体质量状况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抽检采用不同的采样方式,抽检结果意义不同。
此次发现非法添加“皮肤鸦片”糖皮质激素严重的广东面膜类产品(线上)监督性风险监测,采用的是针对性采样。该采样方式是由专业人员从海量产品中专门筛查出的可疑样品并以个人名义购买,监测结果反映风险水平并作为监督检查的依据,但不代表市场整体质量状况。
而评价性风险监测,则采用随机性采样。这是由专业人员从海量产品中随机抽取样品并以个人名义购买,监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整体风险水平并作为监督检查的依据。
根据《2015年化妆品安全风险监管结果和风险监测报告》,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组织召开了化妆品安全专家咨询评估会和化妆品安全风险交流会。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认为2016年化妆品安全评估预判为“总体风险可控、具体风险突出”。
“总体风险可控”主要是基于历年评价性抽验和评价性监测的合格率都在97%以上而推导出的结论。“具体风险突出”主要是根据2015年监管结果和监测报告而得出的结论,主要表现在:非法生产行为集“四非”风险(非法生产、非法添加、非法经营、非法标签)于一身且屡禁不止,尤其在祛痘美白祛斑和面膜等宣称功能产品非法添加风险突出;生产企业产品准入、经营企业进货采购风险依旧较高,市售产品未注册备案风险仍然偏高,电商微商海代等新生业态风险不断出现;监管部门面临技术标准滞后、监管能力不足风险;消费者安全常识缺乏、社会力量参与治理不足的风险比较普遍。
(责任编辑:卢相汀
实习编辑: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