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教育频道>>教育>>正文
加强柔性电子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2024年11月11日 10时08分   人民网

通过构建自主培养体系,不仅将推动柔性电子学科以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水平,也有助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破题之举。高校处于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承担着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任。在柔性电子学科领域,通过构建自主培养体系,不仅将推动该学科以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水平,也有助于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柔性电子技术是在物理、化学、电子、计算机和生物医学等10多种学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颠覆性科学技术,被认为是智能时代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口,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2020年,柔性电子学正式成为我国新的一级新兴交叉学科。加强柔性电子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够推动柔性电子领域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极大提升该领域科研水平。

自主培养柔性电子拔尖创新人才,离不开构建柔性电子学自主知识体系。为此,可从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等方面着力。比如,通过构建学术体系,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学术视野和更全面的知识体系;通过构建前沿学科体系,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自主撰写并构建教材体系,进一步夯实学科育人基础。

柔性电子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也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一方面,要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和智慧启迪,推进教育教学科研一体化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研命题为育人方向,通过柔性电子交叉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拔尖创新人才等多条路径自主培养人才,实现差异化、个性化培养。此外,可通过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打造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科技管理机制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创新、交叉融合培养机制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平台。例如,通过推进柔性电子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创新引智基地等机构建设,全面培养高素质柔性电子学科拔尖创新人才。

柔性电子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还应瞄准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人才需求。立足柔性电子,通过面向信息显示、人工智能、先进材料、航空航天、医疗健康、公共安全、低碳能源、泛物联网等应用领域,探索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路径,从而以深化柔性电子领域育人模式变革,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助力探索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模式。

(朱纯欣 任明慧 作者单位分别为南京工业大学、中山大学)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11日 19 版)

(责任编辑:蔡文斌)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