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去年以来,市教育局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1661”发展战略和“3659”脱贫攻坚策略,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结合教育职责,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优化乡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调整中小学规模轨制,落实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短板,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加强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条件改善和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软件建设,优势互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大力发展适合的教育,拓宽贫困家庭学生成长成才的渠道,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适龄人口都能享受到各项资助政策,顺利完成学业,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
——做好“入学保障”,防止“择校致贫,择校返贫”现象发生,市教育局一是合理划定招生范围。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服务到每一个适龄学生;二是做好农村学校招生工作,引导学生就近入学。避免舍近求远,盲目择校;三是认真规范民办学校招生。严格执行招生计划,民办学校对于本年度招收的建档立卡的贫困生给予免学费免住宿费,确保杜绝“择校返贫”现象发生;四是严禁考试选拔学生和乱收费;五是全面实行均衡编班;六是严格学籍管理。跨区域择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要由扶贫部门审核,经生源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从而遏制贫困学生的无序流动;七是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中考招生向贫困县倾斜。按照优质高中指标60%分配到县到校的规定,忻州一中、忻州十中等优质高中在非贫困县招生时降低35分,贫困县降低45分,2018年计划3个深度贫困县降低50分录取。
——实行教育扶贫个人账户“2+8+2”制度。具有深度贫困县户籍、本县正式学籍且就读满三年的普高三年级建档立卡学生家庭,为个人资助账户提前存入200元,学生次年被高校正式录取后,可享受教育扶贫个人帐户的资助,省人民教育基金会资助800元,当地政府再为该账户存入200元资助款,上述三项共1200元。“282”制度就是为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生补助日常生活费,而且只能享受一次。至目前,局机关干部、市直学校教职工每人捐款100-300元,共捐21.2万元。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使贫困人口脱贫和防止脱贫后返贫,使其学到一技之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我市职业院校积极主动承担培训任务,或与其它部门一道完成培训任务。涉及农村经纪人、绣娘、电工、汽修、月嫂、家庭农场、畜禽养殖、果树栽培、焊工、钳工、农机操作手、厨师、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乡村会计员、医疗护理员、母婴护理员、养老护理员、护林员、服装加工、电子商务等20多类培训,截止目前,共计培训119期,12520人次。通过培训,使学员确实学到了真本事,掌握了新技能,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实惠,找到了出路,增加了收入。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只有牵住了教师这个关系教育质量的“牛鼻子”,教育扶贫才激活了“一盘棋”,才能真正事半功倍。
——充实乡村教师队伍。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特设岗位计划,2017年为贫困县招聘补充特岗教师827名,为11个国家级贫困县选派189名支教教师,补充山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积极引导其面向生源地农村学校就业。
——保障乡村教师和经济困难教师待遇。继续落实国家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按照每月300元的标准向全市6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积极争取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发放荣誉证书15950份,全市10个县的100名教师获得第21、22届晋绥儿女支持老区教育奖。
——推动城镇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大力推动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全面推进县(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完成校长、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应交流人数的10%的目标。2017年交流校长46名、教师816名。
——学前教育。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帮扶贫困县特别是保德县脱贫摘帽,倾斜安排贫困县资金1044万元,在农村新改扩建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质量。认真落实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优先资助建档立卡幼儿。对在读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按照1000元/生、年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按照在园儿童的15%进行测算受助人数,共资助12817人,资助金额640.87万元。
——义务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受助学生覆盖面按寄宿生的23%测算,小学每生每年补助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补助1250元。已免除全部274006名学生学费,经费1.8亿元;免除全部学生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费;为15437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1800万元生活补助。
——高中阶段(普高、中职)教育。普通高中方面,落实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将忻州一中、忻州十中招生指标60%下达到全市初中学校,贫困县降低45分录取,并保障90%的完成率。落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免学费政策,繁峙、宁武、五寨、保德四县率先全部免除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覆盖高中所有学生。其它各县按照《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有关工作的通知》(财教明电[2016]1号)、《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有关工作的通知》(晋财教明电[2016]1号),认真落实普高免学费政策。我市8370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费全免,金额755.22万元。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的意见》(财教[2010]356号)、《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晋财教[2010]243号)按学生数的20%每人2000元助学金资助困难学生。共资助11559人,资助金额2224.03万元。
职业高中方面,全部免除中职学生的学杂费,覆盖所有学生,共21121人,资金4608.5万元,贫困县职教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并结合扶贫工作开展各类职业培训。资助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学生比例按在校学生的15%确定。(优先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今年已调整为每生每年2000元,资助6985人,资助金额1397万元。
——高等教育方面,认真落实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一是继续为当年考入大学的贫困大学生发放入学前资助,共资助892人,资金65.7万元;二是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今年共为44198名大学生提供2.78亿元助学贷款。
市教育局在静乐双路乡帮扶5个村,分别是静乐县双路乡兰家山村、马家湾村、泉庄村、西沟村、安子坪村,共抽调15名骨干组成了教育局扶贫工作队,保证了每个村3名扶贫队员,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充实,大大促进了扶贫工作的高效开展。局长刘新明、分管扶贫的副局长白六○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先后八次到包扶县、乡、村进行调研,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一是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为贫困户捐款;二是筹措十万元为5个村的寄宿生解决生活费用;三是党的十九大会议之后,局机关及时把十九大读本送到村民手中,宣讲党的惠民政策;四是送去米面粮油逐户慰问;五是为100名学生送去棉衣;六是利用我局的行业优势从市直学校抽调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到扶贫村评课、讲课106场。
省级示范高中和市直优质学校对口帮扶3个深度贫困县的七所学校,其中忻州一中帮扶宁武高中、长征小学帮扶宁武县西关小学、实验小学帮扶宁武东关小学、实验中学帮扶静乐致远、七一路小学帮扶静乐新建路小学、河曲中学帮扶偏关中学、第二实验小学帮扶偏关第二实验小学。具体帮扶措施,一是管理人员挂职三个月以上(帮扶双方至少一方到对方挂职或双方互派),共享校风、学风、教风等管理经验。二是教师交流培训,双方通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专题讲座、观摩示范课、结对跟岗每月4天以上。三是大型活动互派人员参与,打造校园文化。(曹晋荣)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