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
法无明确规定具体案子具体分析
对孩子压岁钱的性质和归属为什么在判例中出现大相径庭的认定?“压岁钱这个事在法律上确实没有明确的规定。”西城法院家事审判庭负责人李岳鹏法官告诉记者,因为在现实中给孩子的压岁钱或红包有着复杂的意义,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殷殷关爱与呵护,也是亲友间人情往来的一种体现,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会有不同的观点。
“如果说过年了,亲友之间碰面了,对方有孩子,说给500元钱压岁钱吧,或者说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给的,那这个钱显然认定为给孩子的更合适。”李法官表示,但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比如夫妻设宴办满月酒,请来的亲友宾客给的礼金,认定为人情往来,是对夫妻的一种馈赠也不为过。这需要结合证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奇案
家长正常支出压岁钱不算不当得利
在绝大多数家庭,孩子和父母讨要压岁钱,顶多闹闹脾气,哭哭鼻子。而5岁的奇奇却和妈妈刘女士打了一场官司,奇奇是原告,妈妈是被告。
奇奇在起诉书中称,他出生后,父母在银行给他开了个人账户,将他从出生后开始得到的各种红包、压岁钱等存入。但此后,妈妈却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将账户中的9万余元存款分次取走。奇奇要求妈妈返还属于自己的9万余元。
奇奇的父母在他5岁时离婚,奇奇由父亲抚养。夫妻俩离婚之后,便有了这场母子间的诉讼。几岁的孩子,显然是不会知道起诉妈妈要钱的。事实上,诉讼全权由父亲代理。名义上是母子对簿公堂,实际上是离异夫妻的矛盾升级。
奇奇妈妈在法庭上解释说,账户里的钱是一家三口的共同财产,不是孩子的个人财产。其中一部分确实是孩子出生后陆续得到的红包、压岁钱,还有一部分是夫妻共同财产的结余部分,具体数额都记不清了。
奇奇妈妈说,丈夫在婚姻存续期间离家出走,没有补贴家用,自己的收入又有限,从孩子名下的卡里取出来的钱作为孩子的日常花费和家庭的正常支出了。
法院审理后认为,母亲作为监护人,管理并支取儿子的财产,并非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得利。而且奇奇妈妈也表示取出的钱都用于家庭生活和养育子女,因此并不存在违法或不当占有。法院因此驳回奇奇的起诉。
记者发现,在争夺压岁钱的案例中,孩子的父母都是80后。夫妻共同财产不多,因此,动辄数千数万元的压岁钱,也成了双方的“必争之地”。
在争夺压岁钱的案例中,经常出现夫妻双方对孩子压岁钱的数额产生争议的问题,而事实上,由于压岁钱、红包很多时候都是以现金方式给予,因此除非双方承认,否则很难提出确实的证据。法官表示,如果钱是存在孩子名下账户里的,即便双方有争议,但通常还是应该被认定为是孩子个人的。
■提醒
家长只是孩子压岁钱托管人
在判例中,记者还发现,有一些夫妻在离婚诉讼中,认可一部分财产其实是孩子的压岁钱,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同意将这笔钱剔除出来,然后由实际抚养的一方来保管。
这一做法得到了法官和民俗学家的肯定。西城法院家事审判庭副庭长张爽法官表示,如果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孩子名下红包、压岁钱实际是给父母的,那么认定钱是孩子的,拥有抚养权的一方代管比较合理。这既符合压岁钱的形式意义,也保证孩子父母都有监管的权利。
民俗学家高巍也表示:“从压岁钱的性质来区分,如果是亲友给孩子的压岁钱、红包,那父母就是托管人的身份,只是负责保管孩子的财产而已。”
李岳鹏法官告诉记者,未成年子女的压岁钱由抚养人代管,在不侵害孩子权利的情况下正常使用,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被挪用,侵犯了孩子的权利,另一方监护人也可以主张赔偿。
“父母争孩子压岁钱,置气的成分更大。”李法官表示:“法律本身是有滞后性的,压岁钱这件事其实是道德范畴内就完全可以规范。”
看完了别人关于压岁钱的争议,今年孩子的压岁钱,您打算怎么处理呢?(记者 孙莹)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