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一过,开学的“铃声”便纷纷响起,中小学生们又迎来了新学期,家长们也迎来了“新烦恼”,开始叫苦连天:孩子不服管教,手机时时不离身;兴奋状态不减,疯玩疯闹难以静下心来;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如何帮孩子把“野”心拽回来,让孩子真正“收心”,回归课堂,对于家长、老师来说非常关键。因此,教育专家表示,家长和学校在帮助孩子进入新学期学习状态时,应避免粗暴简单的方式,而应该用循序渐进的改变,让孩子逐渐融入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当中。
A 寒假期间松懈 孩子难以收心
寒假里,作息时间相对宽松,许多孩子晚睡晚起,手机不离身。外加过年走亲访友,家人团聚热闹,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逛“野”了,很难收回来。
一些家长反映,有些孩子作业还没做完,有的根本就没做,想等着开学最后一刻加班加点赶作业。“假期里,别说是孩子了,就连家长都晚睡晚起,从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监督。”部分家长表示。
王女士的儿子就读于太原市第三实验小学,每年的寒假作业都需要在王女士的监督下做“最后冲刺”。今年春节假期,为了帮助孩子尽早开启学习模式,在最后几天时间里,王女士不得不上阵监督孩子补作业,并按照正常开学时间调整作息时间,期望孩子可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B 心理学专家:帮助孩子收心要“有章法”
趁寒假时间让孩子放松放松,是大部分家长的想法。但“野马”放久了,便难收“缰绳”。
家住高新区的张女士无奈地表示,孩子平时学习压力也大,想着春节让孩子好好放松。结果晚上玩电脑到很晚,早上睡得起不来,好不容易叫起来了,饭一吃就跑得不见踪影了。临近开学,强制坐在写字台前写作业,却发现孩子总是心不在焉,一会儿吃东西,一会儿又要喝水,一会儿拿手机说要查资料。“初二正是中学的关键一年,真怕孩子难以适应紧张的学习。”张女士说。
太原阳光心理健康辅导专家李沁表示,对开学的恐惧和逃避,是因为假期中孩子习惯了比较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想到马上要受到约束便会变得不适,有的甚至对学习产生反感或厌恶的情绪。这并非不正常,但是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就会演变为“假期综合征”,尤其对于小升初、初升高的学生,他们即将面临升学方面的压力,极易导致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次考试中失利,挫败学习信心。
为此,家长以后一定要提前半个月开始给孩子“收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让孩子从完全放松到紧张起来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讲究章法。李沁老师表示,“收心”并不是说让孩子在最后几天埋头做多少复习题,而是逐步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在“收心”阶段,建议家长们对学生的要求可以相对宽松一些。可以从兴趣入手,例如先做最喜欢的科目作业;也可以去参加喜欢的辅导班课程,调整状态,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每天学习任务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
C 教育专家:共同制定学习计划营造学习氛围
对于开学前的各种不适应,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陈老师表示:收心需要仔细筹划。由散到紧,由松到严,逐步进行。这就要求“规划先行”,使假期和开学顺利衔接。他建议,家长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引导孩子。在开学后一周,家长可以着重营造一些“学习氛围”。首先,和孩子来一场亲密的谈话,耐心倾听孩子对新学期的想法,适时指导;其次,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给孩子以信心;同时,还可以跟孩子多谈谈学校生活,分析新学期的学习特点,但要注意适中,避免反复“唠叨”。
在具体行动中,家长应将孩子拿回来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做仔细研究,对孩子的学习时间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制定一张与学校生活同步的“安排表”,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争取新学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另外,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好合理可行的新学期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耳濡目染,如果父母能保持规律的生活状态,自然会带动孩子进入状态。
因此,陈老师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共同执行,如果没有完成计划,就要接受一定的处罚。这个处罚要严格地共同制定、共同遵守,比如没完成计划就要少玩一小时手机,或是要补充完成之后才可以做其他事情等。而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共同制定、共同遵守。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