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王 菲

宿香玲(前排中)和部分爱心人士合影

晏村村委会组织的捐款现场

爱心人士代表朱玉堂与宿香玲及其父交谈
8月7日,“忻州爱心公益行动”团队一行一百多人,穿着统一的红马甲,一大早就出发,驱车来到了距忻州市区十几公里的兰村乡晏村。刚进村委会大院,就看到了等候着的宿香玲一家以及乡政府、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关爱贫困生,共筑大学梦”,红色醒目的条幅传递出了大家此行的目的和心声。此次,“忻州爱心公益行动”团队不仅为贫困学生宿香玲一家带来了生活用品和日用品,而且送来了资助宿香玲完成大学学业的善款3万余元。当天晏村村委会党员干部们也主动牵头,开展“两学一做”先锋行、党员干部献爱心活动,现场为宿香玲筹得善款930元。新希望学校代表也为宿香玲一家送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以及1000元现金。
平日里安静的村委会大院一上午热闹非凡,爱心人士们围着宿香玲询问她的近况和开学前的准备,捧着香玲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赞叹不已。一位本村的老大爷拄着拐杖走到捐款箱前为香玲捐了100块钱,嘴里一直说着:这是好事情,这是好事情呀。宿香玲在发言中向每一位帮助过自己和家人的爱心人士表达了感激之情,一向自信从容的她显得有点激动。“进入大学之后,我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让自己变得更加独立,这样才不会辜负大家对我的关爱。同时,我也会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公益慈善活动,做爱心的传递者。”
6月21日,本报头版刊登了贫困学生宿香玲的故事,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晏村人说起宿香玲个个竖起大拇指,谈及宿家却都是无奈摇头。香玲的母亲和弟弟都有智力障碍,无劳动能力,全家人的生计靠父亲放羊来维持。奈何天有不测风云,去年6月的一场大火将家中的房子烧得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宿家人的生活几乎陷入了绝境。村干部及时组织救助帮扶活动,并多方奔走为宿家申请危房改造补助以及低保。邻里乡亲和众多爱心人士也纷纷施以援手,全家人这才渡过难关。悲惨的生活遭遇并没有让宿香玲放弃对梦想的追寻,2015年她的高考成绩已达本科线,后因家庭贫困放弃了入学机会。新希望学校得知此事之后,免费将她招入补习班复读。2016年高考,宿香玲又以569分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香玲喜忧参半,四年的学费、生活费依然是全家面临的巨大难题。“忻州爱心公益行动”团队听说此事之后,立即展开实地调研,随即便发起了针对宿香玲的助学募捐。
“最初是一群的老宗在今年的植树活动中从新希望学校一名老师口中得知了宿香玲的事,之后我们就组织专人去晏村考察。进了宿家大家都惊呆了,真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4月中旬的时候,二群的代表先行为宿香玲一家送去了衣服和柜子。香玲的高考成绩一出来,我们就赶紧开始为她募集学费。从6月中旬到7月底,一共筹到32800元。”据“忻州爱心公益行动”一群的负责人朱斌介绍说,他们的队伍在市区范围内一共有三个微信群,除了静乐、岢岚、五寨之外,忻州的其他县都有分群。宿香玲的情况被核实清楚以后,成员们纷纷响应,慷慨解囊,你50我100,在各自的微信群里献爱心。
据了解,“忻州爱心公益行动”团队成立于2014年9月3日,是由十几位有正义感、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联合发起的公益社团,旨在通过正能量的实际行动倡导人们奉献爱心、关注弱势群体、扶危济困、投身公益、弘扬正义。团队成立至今两年间,社团成员由最初的十余人发展为一千九百多人,累计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45人、捐资助学60人,捐款总价值达45万,还参与了多次义工活动。“社团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助学助残、扶危济困方面贡献着力量。过程当中经历了很多困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今成员越来越多,我们的管理也在不断完善,制定了一些规则,坚持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而且,我们的爱心公益理念也要一步步转变,不是只有捐钱才是献爱心,倡导每一位成员都从修身做起,不在公共场合抽烟,不乱扔垃圾,花时间陪伴孤寡老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所有能让我们生活越来越美好的举动都是爱心的体现。”“忻州爱心公益行动”的发起人代表陈刚在发言中道出了团队的心声。据悉,此次“忻州爱心公益行动”团队所捐助的3万余元将会交由专人进行管理,确保每一分钱都用于宿香玲的大学开支,做到专款专用,保证香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