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清明时节 文明缅怀
2020年04月03日 16时53分   忻州晚报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传统节日,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1. 清明~饮食

*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又叫清明馃、艾米馃,是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制作而成的米馃,表面呈青色,吃起来带有艾草的香气,清清凉凉。

*馓子:馓子为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清明节这天都有吃馓子的习俗。

*螺蛳: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

2. 清明~习俗

*祭祖: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表达和寄托。

*踏青: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3.文明祭祀

春季风干物燥,进入森林火险易发和高发期,森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每当这个时节,突击织就的“防火网”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上坟祭扫,给山林防火带来巨大压力。风俗的移易,改变的只是清明节的形式,不变的是其精神内核。祭扫重在表达感情,由实地实物祭扫转换为精神祭拜,同样可以追思亲人。因此,我们倡导通过家庭分散追思、撰写追忆文章、网络祭祀等形式祭拜,积极营造文明祭祀的社会新风;用鲜花替代纸钱、用馨香替代烟雾、用安静替代嘈杂,避开明火祭扫所带来的环境危害,既雅致,又不失传统韵味;在微信小程序和其他一些APP上,以“献花”、“鞠躬”、撰写留言等方式表达思念等。

目前,国内疫情虽已得到初步遏制,但国外疫情输入压力较大,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放松警惕,特别是不宜集中出行。思亲莫让烟尘扰,鲜花一束慰先人。文明祭扫既是疫情防控所需,也是时代新风所趋,守住战“疫”成果,守护好绿水青山,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祭祀活动重于心不拘于形”,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文明祭扫、从我做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把祭扫活动转化为怀念先辈亲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新风的文明行为,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安全文明环保的祭祀新风,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生态环境保卫战贡献力量! (小编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