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脱贫致富领头雁
2019年12月03日 11时16分   忻州日报

——忻府区温家山村“两委”带领群众脱贫纪实

11月30日,一场初雪把温家山的山梁沟壑打扮得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沟谷里的村庄已经人去窑空。大雪覆盖的街道上没有一个脚印,只有麻雀在树上飞来飞去,好像在讲述温家山整村搬迁的故事。

温家山,地处忻府区兰村乡最西端,四面环山。村民们靠沟沟梁梁上的620亩耕地和600余亩林地维持生计。全村39户86人中就有23户贫困户、54名贫困人口。

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旱井水。通向外面世界的土路经常被山洪冲断。赚钱没门路,上学没学校。为了生活,为了孩子,年轻人只得外出打工,留下老人作务庄稼或者在黄土崖下晒太阳。人口越来越少,村庄越来越破败。

2014年,刘喜生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2018年任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忻府区委老干局的司政奉命到温家山担任第一书记。两个书记精诚团结,打响了温家山的脱贫攻坚战。

“我是温家山的人,有责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有责任把家乡建设好。”面对父老乡亲的信任,刘喜生毅然放弃了城里的工程,一头扎进大山里,在土地上做起文章来。

司政在简陋的房子里支了一张木板床,拉着灶具被褥扎驻下来。他亲手在村里墙上画了一幅漫画,在漫画中间写下六个大字:中国梦,温山梦。

为了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两位书记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修整田间道路、翻修戏台照壁、举办文化演出,在死气沉沉的山沟里点燃了希望之光。

他们挨门逐户了解情况,反复开党员会、开村民会,制定脱贫规划,确定帮扶措施。

争取政策、用足政策是脱贫攻坚的基本做法。刘岫宏的妻子有病,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无法自理。两位书记主动为其申请了低保。

就这样,该为村民争取低保的争取低保,该争取五保的争取五保。退耕还林、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残疾补助和高龄补贴政策全部落实到户,贫困人口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但是,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司政说,要使温家山整村脱贫致富,就必须强化它的“造血”功能。

地处大山是贫困的主要原因,也是脱贫致富的资源优势。基于这种认识,他们引进忻州市宝泽农民合作社,填沟造地近百亩,以增加集体收入;争取回8万元的扶贫资金,买了拖拉机、旋耕机、秸秆粉碎机等农机具,免费为村民服务。

刘喜生怕别人在山梁上开拖拉机出事,就亲自开着拖拉机为村民们耕地播种。

司政开着自己的“起亚”小轿车,经常为大家拉种子、买地膜、运化肥,群众高兴地说:“司书记的小汽车比货车还能装。”

他们组织群众建成了三级提水工程,把水提到村子的最高处,使大家吃上了自来水。有了自来水以后,又在荒山上开辟出一大片土地,让大家种菜,村里人吃上了最新鲜最环保的蔬菜。

为了水,为了菜,刘喜生把自家的1000多米电缆线贡献了出来,一分不要埋进地里。司政经常为村民拉大葱、买菜苗。

政策的“优惠”,生产的发展,终于使温家山摆脱了贫困。2017年,温家山人均收入达到4864元,一举实现了整村脱贫。

但是,脱贫并不等于富裕,也不等于小康。解决深度贫困,要有深度举措。温家山被列入整村搬迁范围,全村31户68人可享受到搬迁政策。

司政原以为,从破房子土窑洞里搬出来,住进敞亮的新居,不就是村民梦寐以求的么,还用做工作?可他没有想到,住惯的坡不嫌陡。在山旮旯里住惯了的村民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满怀深情地讲起温家山的历史来。

有人认为,温家山人均土地多,地质好,每亩地能产1500斤以上玉米。虽然不富裕但也饿不死,搬出去怎么活?

有一年,村民刘志文带着4岁的外孙去收玉米,不料孩子在地里跌断胳膊。他想打电话叫人,可山里没信号,电话打不通,急得他差点把手机摔了。尽管如此,他仍然留恋这片土地,不愿意搬迁。

面对这种情况,两位书记围绕“人、钱、地、房、树、村、稳”七个问题,大讲搬迁的优惠政策,讲搬出去的种种好处,动员大家离开穷窝,斩断穷根。

83岁的刘海祥老汉,不仅股骨头坏死,还有心脏病,一提搬迁就泪流满面,说什么也舍不得离开住了一辈子的山旮旯。两个书记怕他犯病,就让他的子女们做老人的工作。老人终于想通了,欢欢喜喜地搬到兰村的新居里。

他们除了动员搬迁,还得为搬迁户在兰村一带看房子买房子。搬迁户不想要旧房子,又买不起太贵的房子。他俩就发动全乡的干部为他们找房子。一家一家地察看,一户一户地对接,终于让搬迁户住进了满意的新居。

2018年8月,刘宣田开着三轮车,拉着破旧的家当,离开居住了58年的土窑洞,住进兰村的新居里。

在大山里居住了200多年的温家山人终于实现了整村搬迁。14户住进城里的安置房,8户搬到附近村庄,1户住进敬老院。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搬迁,改写了温家山的历史,也改变了温家山人的命运。

刘兴荣是个木匠,可是在温家山无用武之地,搬进城里以后在木器厂找了一份工作,每天能收入200多元。妻子还可以回村经营那40多亩土地。小日子一下就红火起来了。

那个一提搬迁就流泪的刘海祥老汉,如今体会到了搬出来的好处,再不说故土难离了,而是笑呵呵地说:“还是搬出来好,再也不回那个土窑洞了。”

搬出来的温家山人怎样才能稳得住、富起来?

司政指着山坡上的两台铲车满怀信心地说,我们正在开发500亩荒山荒沟。将来把这500亩地全部种上优质水果,村民们就富了。

五年来,司政为了圆“温山梦”,跑资金、跑项目,拉着村民看病,磨坏20个车轮胎,被群众称为温家山的“马向阳”。他还自愿从机关调到乡镇。“我不放心他们,不能让他们返贫。”司政说。

作为忻府区脱贫致富带头人的刘喜生,为了给村民免费耕地病倒在拖拉机上,手术后仍然开着拖拉机推土修路。他说,想再打一眼深井,把路硬化了,大家回来种地就方便了。(张来元)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