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繁峙县雁头村共产党员、退伍军人邓成锁的脱贫故事
◎张志远
从清晨5点起床,烧火、磨浆、煮浆、点浆、压实、分块、豆腐出锅、装车,这些工序下来已是早上8点多。简单地拨拉两口饭,就马不停蹄地出村叫卖……这就是繁峙县繁城镇雁头村村民邓成锁的生活。
五年来,这个人称“豆腐汉子”的邓成锁用自己的勤劳与坚持,向世人演释了自强不息驱穷致富的故事。
“61岁的邓成锁,这几年靠做豆腐战胜贫困,走上了富路。老邓就像一苗火种,点燃了贫困户自强自立的激情。村里盼天上掉馅饼的人越来越少了……”村党支部委员邓兰所赞赏地说道。
“看,这幢就是我新修的四合小院,春节前刚刚完工。”6月25日,繁峙县繁城镇雁头村村民邓成锁指着一座青砖碧瓦的农家四合院说,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就是邓成锁一家脱贫故事的真实写照。曾经,老邓是村里的贫困户,也到了养老的年龄,但他不等不靠、奋斗不息,用双手创造了幸福。
雁头村位于繁峙与代县的交汇处,全村400户1099人,2014年初确定建档立卡贫困户214户。2016年实现贫困村退出。目前,全村剩余需脱贫人口9户16人。
驻村第一书记梁润华说,认识老邓(邓成锁)是在2014年6月,繁峙县下乡办调整单位包村,把繁峙县中医院的帮扶点调整到雁头村,老邓家在这次调整中成为繁峙县中医院所包的巩固提升脱贫户。
入户前,梁润华已从村“两委”口中,知道了老邓家的基本情况,老邓曾经当过兵,退伍后,干过土建工队、做过生意、跑过运输,上世纪80年代也算是村里为数不多在外打拼的能人。后来因生意失败和跑运输车辆发生事故让他债台高筑,全家陷入举步维艰的贫困境地。
此番,听说记者要采访,老邓笑得合不拢嘴,“其实也没啥好说的,再苦再难不低头,好生活就能挣出来。特别是作为一个党员,绝不拖村里的后腿。”凭着这股劲,老邓硬是把自己的生活变了个样。
老邓今年61岁,经历了大起大落。“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这些年最难的时候有两次落泪,一次是儿子上大学时正赶上我做生意赔本,虽经多方筹借,儿子上大学的学费还是差6000元,儿子走的头一天我急得流了泪,再一次就是今年妻子做开颅手术,我心痛得流了泪。也是多种原因,2014年我被认定为贫困户……”忆及往事,老邓眼里噙满了泪花。
虽然命运多舛,但老邓没有向现实低头,靠人帮、过一时,靠自己、活一世。看着上学的儿子和生病的老伴,老邓擦干了眼泪,琢磨着要干点啥,来改变生活现状,曾经的当兵生涯使老邓养成了一种不服输的军人品格。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改变是从另一个人的到来或者离开开始的。梁润华和老邓便是如此,经过入户走访和老邓熟悉后,梁润华便经常出入老邓家,聊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聊得越多,尽快帮助老邓脱贫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2014年的一个夏日中午,坐在院子里和村“两委”一班人乘凉的梁润华,脑子里又出现了老邓的身影,帮老邓脱贫的思路换了一个又一个,经过大家集体商议,认为让老邓开豆腐坊是最佳出路。当天下午,梁润华便找到了老邓商量。
作为一名党员,阅历丰富的老邓对政策似乎很了解,但心中总是有“三个坎”过不去:一是自己年龄大了,担心申请不到贷款;二是自己粗手笨脚的没有什么手艺;三是担心银行政策变化,贷款不能按时偿还。
针对老邓的担心,梁润华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咱有信心、肯吃苦,办法总会有的”。为了让老邓学会做豆腐的手艺,在村委会的帮助、介绍下,老邓到当地有名的豆腐村下茹越村学了一个月。
回村后,在梁润华和村“两委”的积极帮助下,邓成锁5万元的贷款申请获准了。如此这般,雁头村的第一家豆腐坊诞生了。
之后,老邓开始起早贪黑地做豆腐。头天晚上,把黄豆用水泡上,次日凌晨5点起床,烧火、磨浆、煮浆、点浆……紧张地完成一道道工序。匆匆吃上两口饭,老邓赶紧出村叫卖。患病老伴因为身体原因帮不了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因为老邓的豆腐是纯手工制作,味道好,加上他为人实诚,天热之季一天能卖两锅豆腐,进入秋冬之时,一天甚至可以卖出五锅豆腐。
“老邓豆腐”渐渐有了名头。2014年秋,他又买了20只小羊羔,把做豆腐出的豆渣用以喂羊,办起了家庭的第二产业。就这样每天送完豆腐,回家后再去放羊,老邓家的日子好了起来。年底,老邓一算账,做豆腐挣了5万多,养羊赚了1万多。当年经历了重重磨难的老邓家脱贫了。
前年,老邓的儿子大学毕业,已在城里的一家公司就业,老伴的身体也日渐好转。特别是豆腐生意也越来越好,老邓脸上的愁容不见了。
采访中,老邓告诉记者:“去年全家玉米种植、粮食直补、退役士兵补贴、卖羊和做豆腐收入总共有7万元,除去老伴到北京做手术花了3万多元,还有4万余元的纯收入。下一步俺还要做豆腐皮、豆腐干,把‘老邓豆腐’做大做强。”
驻村第一书记梁润华说,“ 豆腐汉子”邓成锁脱贫的故事,是发生在乡村攻坚深度贫困的凡人实事。有党中央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好政策,有贫困群众志坚智强的不懈奋斗,有千千万万帮扶干部的共同努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