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市“优秀农村第一书记”、市文化局派驻五台县瑶池村第一书记银少华
“从一名机关干部转变为贫困群众愿意‘掏心掏肺’的贴心人,成为一个会和群众说话,会说群众的话,会办群众事的人。这是我从机关到农村实现身份‘转型’,打通从理论到实践‘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标志。我真正理解到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实践意义。”市文化局派驻五台县建安乡瑶池村第一书记银少华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
银少华,来自市文化战线的女干部,2017年6月被组织选派到五台县建安乡瑶池村,接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村之前,她思考了几个问题:驻村为什么?在村干什么?离村留什么?
从第一天到村里报到,她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使命,面对诸多困难,没有退缩,从改变办公环境和设施开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做。自担任瑶池村第一书记以来,她长期吃住在村,为了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本着“践行初心使命,真情脱贫帮扶”的思想,多次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摸清其家庭人员、健康状况、收入来源等情况。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因户施策,与驻村工作队和包村干部一起拟定帮扶措施,规范填写扶贫手册,并认真记录贫困户的各项情况和联系方式。走访过程中,她向贫困户耐心宣讲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并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通过政策的帮扶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争取早日脱贫致富。
去年6月,银少华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汽车里程表显示一年新增行程两万八千公里,她发了个微信朋友圈:“扶贫,路漫漫,一个年轻党员新时代的‘长征’,驻村一周年‘生日’快乐!”她说,被选派担任第一书记是一个年轻党员人生和事业历练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两年来,银少华坚持带领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沉下心,用真情,摸透村情民意,团结党员群众,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与全村干部群众凝心聚气、攻坚克难,如期完成瑶池村2017年、2018年的各项脱贫攻坚任务,从一名扶贫“新手”变成贫困群众脱贫的“帮手”。
抓“三基”、强党建、聚民心,把稳引领发展的“方向盘”,让党旗飘起来、喇叭响起来、干部动起来、精准扶贫强起来
党建是一座灯塔,照亮前行的路。银少华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扶贫为目标,扎实推进“党建+扶贫”的工作方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推进“三基建设”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稳引领瑶池村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盘”,让红旗飘起来、喇叭响起来、干部动起来、精准扶贫强起来。
为进一步加强全村党员及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她的争取下瑶池村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重点向群众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传统美德、宣讲社会公德、宣讲自力更生,从精神上把群众进一步组织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创业激情。做大做强新时代基层宣讲阵地,使之成为基层党组织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激发动力的主阵地,同时通过切实的为民服务,提升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2017年12月恰逢瑶池村“两委”换届,为切实提高换届选举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开展,银少华带领全体工作人员,以简报、村务公开栏、板报、标语、横幅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动员,并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使换届选举方法、措施、要求家喻户晓、深入民心。并通过走访调查,认真向村民讲解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换届选举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到耐心细致,风清气正,顺利完成瑶池村第十届村“两委”换届工作。
抓实产业扶贫的“牛鼻子”,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不返贫”
抓实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为深入细致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早日改变贫困山村面貌,银少华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此,她与临近的省农科院驻村干部(专家)多次协调沟通,并赢得信任。多次邀请省农科院环资所副研究员、驻东治镇文兴村第一书记等专家赴建安乡瑶池村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省农科院专家一行先后对瑶池村撂荒的河滩地、沟坝地、垣坪地开展土壤样品采集工作,测定土壤中有机质、氯、磷、钾、锌、锰、硼等养分指标。其目的是为了按照“一村一品一主体”的产业扶贫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适合瑶池村发展农业种植项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提出“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战略思想,将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推广到农村地头,助力脱贫攻坚。
与此同时,为更好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落实科普惠农政策,银少华积极向省科协申请,经相关部门审核批准,科普中国・乡村e站落地瑶池村,实现了与国内农业专家进行网上预约,开展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在田间地头为农民答疑解惑,切实解决科学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全村群众实现了足不出村就可以学习到先进农业技术知识,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助力精准扶贫。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不返贫”。
“抱着真心联系群众,怀着真情服务群众,就能赢得群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是银少华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在精准帮扶工作过程中,她发现“不患寡而患不均”是破解贫困村民“志不强、气不坚”的重要切入点。于是银少华与村“两委”干部商议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始终把扶贫工作与村务共建、村民共享、维稳促稳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2018年9月,银少华联合社会力量与北京上者服饰有限公司签订扶贫(扩展)捐赠协议。确定了服装捐赠对象由贫困户扩展到全村村民。全村300多户村民共享了来自北京品牌服饰公司的扶助。村民们领到新衣裳,高兴地说:“天气凉了,银书记通过个人努力让我们穿上品牌新衣裳,省下自己花钱了,衣服质量很好……”看着村民们脸上幸福的笑容,银少华觉得再多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群众的满意度就是检验扶贫成果的标尺,看到村子一天天的变化,看到村民脸上的笑容,攻坚深度贫困决战决胜的信念更加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两年来,银少华主动向市文化局领导汇报驻村工作情况,积极申请派出单位与忻州市体校协调,争取到了瑶池村贫困学生免除一切学杂费及生活费用就读忻州市体校的名额;并争取到选送瑶池村师生赴省体育局射击射箭中心进行为期一周的全省中小学生射击射箭师资力量和后备力量培训机会。同时,积极邀请县劳动就业部门进村赴点,开展劳动力再就业培训,包括厨师培训、面点培训、家政服务、月嫂培训,为群众搭建再就业学习平台,鼓励自强自立,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此外,她还建立了瑶池村舞蹈队并自费购买舞蹈道具,亲自辅导村民学习山西特色广场舞,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帮助,提高群众素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扶贫先扶教。自驻村扶贫以来,银少华非常关注教育,先后为瑶池村小学捐配办公电脑、打印机,捐赠各类图书、学习用品;多次带领瑶池村小学师生赴徐向前故居和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师节为学校教师送去节日问候和秋冬工作制服。校长徐玉莲深情地说:“非常感谢银书记对学校的关心,我们将立足本职、安心乐教,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优异的工作成绩为瑶池村小学的更好发展添砖加瓦。”
如今的瑶池村,较之从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们说,好材料要想成钢,必须过好淬火这一关。正如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毛建安所说,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员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结对,给农村注入了活力,是新时代党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三农”工作,活力在基层,核心在人才。
五台县委组织部组织科长王俊山告诉记者,“‘用得好,管得严,拉得出,打得赢’,为组织培养、锤炼、储备一批‘淬火成钢’的后备力量,是‘第一书记’政策更深远的政治意义”。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银少华信心满满地表示,作为新时代奋斗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青年党员,一定会不畏艰难、奋发有为,奋力完成好脱贫攻坚任务,向县委、县政府和瑶池的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个人小传:银少华,女,1985年生,大学本科毕业,2009年参加工作,200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忻州市文化局群艺馆干部。2017年荣获忻州市文化局党组授予的建党96周年“脱贫攻坚贡献奖”;2017年12月被评为忻州市“优秀农村第一书记”;2018年6月,经忻州市层层选拔,担任山西省攻坚深度贫困现场会东线4号车解说员;2018年7月参加五台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决战脱贫”演讲比赛获一等奖;2018年8月担任全省推进三晋巾帼脱贫行动现场观摩活动1号车解说员;2019年5月22日担任全市“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整改现场推进会1号车解说员。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