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王朝、冯媛媛、王欢、骆学峰、杨金鑫、安路蒙、张晟)记者近日在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等地采访发现,在一些农村和城乡接合部小超市、小商铺销售的大量商标明显标注“特仑”“经典”等字样,貌似名牌牛奶的产品,实际上是复合蛋白饮料。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立案调查,并已报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案机关已向产品来源地监管部门发出协查函。
记者近期走访山东农村的部分超市、商店,发现写有“经典”“特伦牧业”“特仑圣牧”“经典牧场”等字样的商品被成箱摆放在显著位置。这些商品看上去和知名品牌的牛奶十分相似,每箱价格40元至60元不等,比真正的名牌牛奶价格低十几元到二十元。记者询问销售人员商品是不是真牛奶,对方坦言不是,并含混道:“里边有核桃,营养价值高。”
据悉,内蒙古乌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今年年初在市场检查中发现山寨牛奶,检查共查扣涉嫌违法产品2600余件,涉及经营企业48家,涉及生产企业10家。经查,这些违法产品多产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庆师说,现在消费者都愿意购买大企业的名牌产品,认为质量有保证,但不少农村消费者对商品标识、食物成分等认知模糊,一些小企业趁机打擦边球,傍名牌,通过相似外包装和商品名称浑水摸鱼。
内蒙古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样送检结果显示:这些看起来貌似牛奶的商品其实是复合蛋白饮料,并非牛奶。一些产品存在食品配料成分虚假标注、商品条码与标识生产厂家不符等问题;还有一些产品的生产厂家甚至不具备相关生产资质。记者发现,一些山寨牛奶包装箱上的配料表注明商品的主要成分为净化水、奶粉、香精、食品添加剂等。
执法人士表示,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应当清楚、明显,这些产品违反了上述规定。
业内人士认为,山寨牛奶以假乱真,在骗取农村消费者钱财的同时,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隐患。有些产品打着无糖、低糖的广告,实际糖分很高,而且几乎都勾兑了过量的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糖尿病患者和老人喝了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此外,部分山寨饮料打着“高钙牛奶”的旗号,实际上营养价值低,儿童长期饮用对身体无益。
记者调查发现,违法成本低是山寨牛奶屡打不绝的主要原因。记者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发现,东营市凯迪乳业有限公司曾因虚假宣传、商标问题被行政处罚,其中一次被罚款2万元,一次被警告并罚款3万元。
此外,山寨牛奶的生产和销售渠道一般都很隐秘,增加了监管难度。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监管处副处长陈爱民介绍,有的山寨牛奶生产企业与监管部门“打游击”,往往在夜晚偷偷生产、运输。销售渠道也很隐蔽,往往通过其自有销售渠道供货给批发商,有的是点对点单线联系。
多位基层监管人士表示,对山寨产品傍名牌的问题,一方面要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名牌企业合法权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商标注册,对于跨类别同名注册、同领域相似名称注册等均要谨慎,避免无良企业钻法律空子“挂羊头卖狗肉”。
此外,在农村市场泛滥的山寨牛奶大多质量不合格,相关部门应该将此作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进行监管。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购买商品时要仔细查看商标、成分等内容,对于价格明显偏低的商品要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