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合奏攻坚脱贫雄壮乐章
2018年12月27日 17时17分   忻州在线·忻州日报

——神池县决胜脱贫摘帽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栗  中  王金华  郭  健  鲁明强

神池县八角川口30MW光伏扶贫项目。 李 儒 摄

一场脱贫摘帽大戏早已拉开帷幕,生气勃勃、轰轰烈烈地在神池全县254个自然村上演。

位居晋西北的神池县,县城坐落在一块小盆地中,四面环山,海拔1500多米,居山西省县城海拔高度之冠。神池之“神”,缘于县城西边一神奇水面,“有水一泓,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鱼藻胥不生,若有神焉”,人称“西海子”。县名因水得,水因县驰名。小小一泊水,留下无限想象和不尽的传奇!

寒冬季节,山风呼啸,滴水成冰。虽然那富于传奇色彩的“西海子”,也因时按候幻换成一面光滑的镜面,凝固作一大块神奇的美玉,似乎静止不动了,然而,耸立在神池全县每一座山头的无数个“风车车”,却是迎来了好季节,忙不停地转呀转,源源电力汇入电网流向全国,如同进村入户的数百名第一书记、下乡工作队员,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劳动,为全县摘掉贫困帽子而努力、奋进!

神池是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全省21个集中连片特困县之一。全县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辖3镇7乡1个居民办,除57个整村搬迁行政村(62个自然村)外,剩余185个行政村(192个自然村)。总人口10.92万人,其中农业户籍人口7.9388万人(2014年底公安部门公布数据),可耕地面积9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1.5亩。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39个、贫困人口11896户28747人。

2014年以来,全县以脱贫攻坚为统领,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政策落实等一系列扶贫政策的落实为支撑,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四年来,全县200多个村庄,通村道路拓宽硬化,交通环境大大改观;通村电网得到改造,照明、打场、磨面,甚至办企业都不误事儿;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彻底解决;185个自然村互联网络实现全覆盖,村民上网看电视不卡卡;全县共设立村卫生室119所,并按标准配置了31种基本设备,配备乡村医生218名,村民头疼脑热看病买药不出村就能办到,全县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退出137个贫困村,脱贫11778户、28506人,未脱贫规模为118户、241人(含返贫3户、8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8.3%下降至目前的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725元,同比增长9.2%,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贫穷的帽子即将摘掉,两万多农民脸上露出了笑容。

脱贫攻坚,上下同欲者必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神池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举全县之力补“短板”、强“弱项”、还“欠账”,集全民之智聚焦点、攻难点、扫盲点,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是立下军令状,坐镇一线抓主攻。建立健全了以县委书记为总政委、县长为总指挥的脱贫攻坚总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创建推行“238”双签责任制,分层次、分群体签订主体责任书和帮扶责任书,进一步夯实脱贫攻坚责任,构建起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由25个专项扶贫工作组负责行动计划的落实落地,各乡(镇)村、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运转、协同发力。县级领导干部作为包乡第一责任人,坚持亲力亲为、以上率下、沉到一线,现场组织指导工作,破解突出问题。各乡镇各单位一把手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扛起了脱贫摘帽的政治责任。对每一项具体工作都做到精确到天、倒排工期,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周调度、月通报、季考核,高位推动,夙夜不懈,冲锋陷阵,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是干群大结对,“三五”工作法抓帮扶。坚持用干部“脱皮”换取群众“脱贫”,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在实践中探索出走访群众“五查五核五看”的“三个五”工作法,开展贫困对象拉网式普查。“五查五核”:查户口簿,核人户信息是否一致;查三保障,核是否有漏评错退;查农户诉求,核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查产业发展,核是否有持续稳定的收入保障;查帮扶举措,核群众是否认可满意。“五看”:一看房、二看粮、三看读书郎、四看家中有没有人进病房、五看家里劳力壮不壮。“三五”工作法在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上都行之有效。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精准对接,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力求核准每一个贫困对象的真实情况。书记、县长访遍全县所有贫困村和大部分非贫困村,县级领导走访了所包联乡(镇)的所有村,对每个包联村走访不少于10户;乡(镇)党政“一把手”访遍辖区内所有村,每村走访不少于3户;帮扶单位“一把手”访遍所帮扶村的所有农户;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成员、村“两委”主干访遍所包联村所有农户。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都能够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一对一”结对帮扶,在脱贫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了走访贫困户全覆盖、扶贫政策宣传全覆盖。2018年以来,各级干部共为49名贫困人员解决了“黑户口”难题,为223名重度残疾人入户办理了残疾证等等,为群众所办的每一件实事,都能让群众牢记在心,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是架设高压线,严明纪律抓督战。扎实推进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行动,集中力量解决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倒逼脱贫措施和攻坚责任落实。先后明确了一系列纪律规定,为干部敲响警钟、上紧箍咒。在转作风、严纪律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执纪问责,出现违纪案件及时查处而且是顶格查处。2018年对工作不力的两名乡(镇)党委书记、两任下乡办主任予以免职,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212件次,给予党纪处分61人(含移送司法机关3人),谈话提醒、诫勉151人。督察组全天候进村入户巡回督察,全过程录音录像,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号整改、销号管理,对搞形式、走过场和弄虚作假的,一律从严问责。同时把脱贫攻坚的战场作为识人选人用人的赛场,对作风务实、业绩优秀、群众认可的扶贫干部予以提拔重用,2016年以来,全县共提拔重用29名脱贫一线优秀干部。

“精准”扶贫,大旗一路飘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几年来,神池县在脱贫攻坚战中,拿出“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采取超常举措,苦干实干加巧干,大干快干加油干,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怎样防”五个关键问题,做到了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坚持扶贫“对象精准”,把好“识别关”。严格履行“农户申请、村内民主评议、村级公示、乡镇核实公示、县级审核公告”等程序,先后开展六次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扶贫对象识别实现精准再精准。

坚持“项目安排精准”,把好“过程关”。深入推进“八大工程二十项行动”。实施了基础设施改善工程。2016—2018年,累计投资15229万元改造县乡公路93公里;投资10054万元,在106个村实施了窄路基路面拓宽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畅返不畅”项目改造;投资4906万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12个,改造配变171台、线路197.9公里,全县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投资2046万元实施了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128处,解决了4609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受益贫困人口15436人;185个行政村互联网全覆盖。实施了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医疗保障方面,按照常住人口200人以下的村可与邻村并建、整村搬迁村及乡镇卫生院所在地不设村卫生室的要求,全县共设立村卫生室119所,并按标准配置了31种基本设备,配备乡村医生218名,实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文化设施方面,全县有183个村实现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及文化体育健身器材全覆盖。实施了社会力量帮扶工程。组织开展了“航信集团消费扶贫”“10·17扶贫日宣传”“向深度贫困群众捐款献爱心”等活动,进一步凝聚社会力量助力精准扶贫。

坚持“资金使用精准”,把好“规范关”。出台了《神池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办法》《神池县扶贫项目库管理办法》《神池县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实施细则》,实施“阳光百姓工程”。2014年以来,脱贫攻坚综合投入121421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26223万元(含县财政预算投入358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7318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1226万元,其他资金46654万元。建立了金融扶贫合作关系,累计注入风险补偿金1673.05万元,发放贴息资金625.1万元。由此,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精准投入新格局。

坚持措施“到户精准”,把好“政策关”。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普惠政策和扶贫特惠政策实现“精准滴灌”。

坚持因村“派人精准”,把好“选用关”。中央、省、市、县159个帮扶单位、139名第一书记、251支驻村工作队和所有帮扶责任人全部进村入户,积极开展结对帮扶。

坚持脱贫“成效精准”,把好“质量关”。以脱贫质量高、成色足为目标,重点抓,抓重点。抓标准。认真落实《山西省贫困退出实施办法》,分年度制订了《神池县贫困退出实施方案》《贫困退出审核验收工作方案》,严格对照退出标准,逐村逐户逐项审核验收。抓退出。坚持“平时记账、随时算账、群众认账、经得起查账”的办法,对贫困户家庭收入进行科学核算,逐户销号,脱贫到人。抓验收。组织乡村两级重点围绕“一增收两不愁三保障”,对贫困户退出进行验收;组织住建、卫计、教育等部门,围绕贫困村退出13项指标,实地验收,确保贫困发生率、集体经济收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础公共服务全面达标。抓公示。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到精准退出,做到全程公开,公示公告,让群众知情,让群众认可,并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社会各界参与监督。

推进产业扶贫,精准施策到户。坚持以种植业为基础,羊产业为主体,加工业为龙头,树品牌,拓市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加法”效应,做活稳定增收大文章。羊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直接带动饲草饲料的大面积种植,促进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羊粪为生物有机肥料厂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保障,有机肥料又反哺了有机旱作农业的推广;羊产业、有机旱作农业的大发展衍生出特色优质农产品,直接带动了以羊肉分割加工、胡油精深加工、月饼加工、小杂粮加工等系列“六大地标认证”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促进电商服务业的大拓展,形成多业态齐头并进、互促多赢的良性循环格局。

“落实”责任,攻坚的号角锵锵回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

在脱贫攻坚战中,神池县将确保“政策落实”作为全县工作的一个着力点。

不让一个孩子失学,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贫困学生学前教育资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高中和职中贫困学生免除学费、发放国家助学金、享受“雨露计划”等资助政策全部落实,实现教育扶贫全覆盖。

撑起健康“保护伞”,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在解决“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上下功夫。持续推进“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全面实施“三保险、三救助”,着力解决支出型贫困问题。投入1003.2万元为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投入201.36万元为所有贫困户购买2017、2018年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为16-59周岁的19535名贫困人口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实现贫困人口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100%。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对2130户、4572名健康扶贫“双签约”对象进行了政策宣传再覆盖。组织“双签约”医生和县医院专家开展慢性病筛查鉴定工作,对完成鉴定的1425人全部纳入慢性病健康管理。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通过“三保险三救助”和“136”保障机制,个人自付比例全部控制在10%以内。

“两线衔接”,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将贫困户中主要劳动力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生态扶持、教育和就业帮扶脱贫的2034户、2597人全部纳入政策兜底保障范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3518元/人/年,巩固“两线合一”。继续为全县1414名特困供养人员、23名孤儿、1202名高龄老人、14名失能老人和1123名困难残疾人落实生活补助政策。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辅助器具适配救助实现了全覆盖。

加强技能培训,落实就业创业政策。坚持“政府主导、基地承载,以农民为主体,专业团队跟进服务,企业全程参与,立足神池辐射周边”的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投资2100万元建成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整合全县培训资源,采取奖补政策,打造“神池技工”品牌,累计培训5631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人数达到4200多人,在本地从事月饼、胡油、芥菜等加工产业的从业人数占到了75%,300多人在朔州、太原等地从事家政、机械维修等工作,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突破1万元。9人通过劳务输出到中国航信集团就业,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到4万多元。

增绿增收双赢,落实生态扶贫政策。坚持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建设,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统筹协调生态生计全面发展。退耕还林助力增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3万亩,涉及9个乡(镇)50个村,累计受益人口1785户、5670人,其中,贫困户退耕面积16141.28亩,受益贫困户911户、2933人,贫困户户均获得转移性收入9973元。生态治理带动增收。13家造林合作社累计造林7.14万亩,带动464户贫困户年均增收8545元。沙棘利用加速增收。依托本地丰富的沙棘资源,扶持建设神池县曦晟源饮料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以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收购贫困户的沙棘果,带动6000多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500元。11月12日,神池曦晟源饮料有限公司通过省科技厅评审,成为我县又一个高新技术企业。生态管护保障增收。增加贫困人口生态管护员名额,全县生态护林员达到416人,其中贫困护林员289人,贫困护林员占比69.5%,人均每年可获得工资性收入7500元以上,稳定带动289户贫困户脱贫。

乡村振兴的诗与远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

神池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力争抢占制高点,在夯实产业基础确保农民增收上狠下功夫。

神池县准确把握县情特点和经济规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种植养殖结构,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提升加工业水平,突出品牌品质,拓展产业扶贫新路径,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发展。

以科技创新促进养殖业效益提升,让羊产业成为农民的“钱袋子”。骆惠宁书记在2018年11月1日在晋神五和牧业种羊基地调研期间,非常关心研发中心实验楼项目的落地建设,要求神池在羊产业的发展上走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骆书记的指示要求,使神池县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羊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朝着既定的目标扎实推进。按照“稳量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抓改良,促扩繁,树品牌,增效益。县里投资5000余万元建成了晋西北地区最大的种羊繁育基地,引进澳大利亚冷冻胚胎移植和冻精腹腔镜人工授精技术,成功培育出了杂交一代“杜湖羊”。采取政府推动、企业支撑、合作社为纽带、贫困户为主体、金融保险为助力的“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坚持“双驱三链”“三步走”,完成“六个一”工程:

“双驱”就是通过落实扶贫政策红利的外部给力和贫困户发展生产所激发出来的内生动力。

“三链”就是以贫困户为主体,以家庭养殖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户内生产、社内管理,服务跟进、效益优先的养殖链;依托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和专家团队,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服务链;政府推动、龙头企业支撑、金融保险助力、品牌营销助推、防疫检疫配套、有效规避各种风险的保障链。

“三步走”:2018年是第一步,种羊繁育基地实现功能完善、产能达标,合作社、示范村、示范户起到引领带动作用。已投资3253万元,以奖代补,将11776只妊娠湖羊、杂交一代杜湖羊发放到贫困户手中,直接带动4486个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2019年是第二步,晋神五和牧业研发中心实验楼项目落地建成并投入使用,提升改良扩繁能力;启动10个扩繁场的建设,整体改良,全面扩繁,基础母羊达到30—40万只。2020年是第三步,实现改良全覆盖。

完成“六个一”工程:做强1个种羊繁育基地,全面建成10个扩繁场,新建100个专业合作社,创建100个示范村,培育1000个示范户,羊饲养量稳定在100万只,农民人均杜湖羊12只,人均养羊年收入突破万元,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目标。

以有机旱作农业提升种植业,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活力。立足优势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以稳定的产业确保农民的稳定增收。调优结构建基地。以胡麻、黑豆、谷子、莜麦、马铃薯、芥菜、南瓜、玉米、黍子、饲草饲料十大特色农作物为主体的种植业,已连续五年获得大丰收。渗水地膜谷子精量播种成为全省高寒冷凉谷子种植区的推广模式,播种面积突破10万亩,覆盖农户1万余户,仅谷子一项,户均增收5000余元。连续两年实施优质胡麻和传统黑豆老品种保护种植(胡麻每亩补贴100元,黑豆每亩补贴200元),累计受益贫困户1097户。逐年扩大草玉米、草高粱、草莜麦等饲草饲料的种植面积,“过腹”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有机旱作农业试点示范效益明显。打造了3个有机旱作农业集中连片千亩示范区,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同时引资5300万元新建了10万吨系列生物肥料厂,为大面积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提供了可靠保障。

以工业化理念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工作来抓,扭转特色农产品的粗放落后局面。月饼产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更加凸显了社会效益。胡麻种植、胡油加工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以胡油为重要原料的神池月饼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县月饼年均销售额突破2亿元,仅此一项,增加季节性就业岗位4000余个,人均增收5000余元。小杂粮深加工昂起了“龙头”。改造和提升传统小杂粮加工工艺,重点扶持已入驻农业产业园区的老农贡、福满园、谷德福等龙头加工企业,帮助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生产技术。依托老农贡胡麻加工企业,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保护性种植优质胡麻1万亩,受益贫困户544户,户均增收1000元;依托谷德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订单+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保护传统莜麦品种,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莜麦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带动1万余户农民户均增收500余元。有机绿色品牌的培育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神池胡麻取得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国际慢食协会评选为中国美味方舟食材。截至目前,全县共有5家企业获得了有机认证、有机产品12个、有机种植基地16个;有3家企业获得了绿色认证、绿色产品7个、绿色种植基地10个;有12家企业获得了无公害认证、无公害产品20个、无公害种植基地24个。

以光伏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破零,激发贫困群众参与公益事业。2018年投资2.7亿元在八角镇川口村新建3万千瓦地面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覆盖贫困户1010户。2017、2018年共建成15兆瓦规模131个村级分布式光伏扶贫电站,实现13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带动2598户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

电商服务平台为贫困群众开辟了新的致富门路。神池全县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建设与电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电商扶贫力度。

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对农村有意开展电商创业者,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残疾人员、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合作社社员等人群开展了以“数据选品和运营思维、店铺开设和规则熟悉、微营销和短视频营销”为主题的专题培训,目前已培训3期400人次,成功孵化贫困户电商创业者12名,新开淘宝店铺18家。

加强农副产品上行。秉承“电商开拓市场,市场拉动企业,企业带动农民”的思路,借助春节、中秋节、“10·17”国家扶贫日等重要节假日,先后举办了神池农特产品进航信年货大集、网上月饼文化节、神池扶贫产品进航信“10·17”消费扶贫等系列活动,全面开展电商扶贫活动。在提升特色农业规模效益和知名度的同时,带动了农产品上行,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电商扶贫效果。依托县政府门户网站、“神池你好”、月饼行业协会、航信集团、山西师大等网络微信平台,以及其他企业网站、金融系统、校友会、老乡会等微信公众平台和淘宝、今日头条、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了神池特色农产品线上宣传推介活动,农产品上行销售额突破300万元,同比增长67%。其中淘宝平台销售额151.4万元,1688平台、拼多多平台、微店、微信分销及其他销售平台销售额突破150万元。全县农产品上行发货包裹数共计8.17万件,同比增长69.3%,直接带动313个贫困户户均增收970多元。

整村搬迁,春满山乡奏鸣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序推进易地搬迁扶贫,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走进县城的移民新村“长城寨”,这里人声鼎沸,人来人往,一派热闹景象。

近年来,神池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历史使命、重大改革工程和干部作风转变工程来抓。全县打造出了位于县城的长城寨和位于义井镇的移民新村两个特色移民村。

工作中坚持确保搬得出。移民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群众故土难离、穷窝难挪,为此,书记、县长带头,四大班子领导分头调研,实地走访穷、小、散、弱贫困村,与群众一道探讨搬迁方式,制定了县城集中安置、中心村安置和分散安置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搬迁方案,出台了《神池县关于“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的奖补指导意见》《易地扶贫搬迁户新房装修入住奖补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全面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目前,五个集中安置点2164套移民房全部分配到户并交付钥匙,通过装修奖补政策激励,群众入住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完成旧村拆除55个村,土地增减挂交易指标600亩。

确保稳得住能致富。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结合全民技能免费提升,建成成衣制作、月饼加工等扶贫车间8处,新开发公益岗位140个,推进光伏扶贫、生态补偿、就业培训全覆盖;对无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提供资产收益和社保兜底。完善移民新村(小区)的基础服务功能。完善移民村、小区基础服务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拓展,全面完成小区路网、卫生室、治安室、党建(文化)活动场所等系列配套设施建设,有效提升了搬迁户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坚持权益不变、依法依规、群众自愿等原则,成立社区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落实配套扶助政策,解决整村搬迁人户分离问题,保障搬迁群众政治、经济权益,加强搬迁后农村和小区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整村搬迁后续工作。

最后一公里,炫出最美的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深度贫困户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也是工作重点。神池全县将176户(459人)重度残疾、慢病大病、因学致贫、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深度贫困户作为帮扶重点,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大对深度贫困群众扶持力度确保如期同步脱贫的意见》,建立帮扶台账并实行动态化管理。在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财政预算投入、企业社会团体捐赠、党员干部捐款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了500万元规模的深度贫困帮扶发展基金。制定《深度贫困帮扶发展基金管理使用办法》,对深度贫困对象进行超常规帮扶,根据劳动能力状况确定帮扶形式:对无劳动力的深度贫困户按照每人不高于3000元的标准给予直接帮扶;对有劳动能力、通过自我发展主动脱贫的深度贫困户,按每户1000—3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对半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的深度贫困户,使用基金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鼓励其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报酬收入。继续发挥好航信集团教育奖励基金的作用,对建档立卡贫困本科生进行持续帮扶。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乡(镇)主要负责人和单位一把手带头结对帮扶深度贫困户制度,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经过几年脱贫攻坚,神池县“贫困户退出5项指标”“贫困村退出13项指标”“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两不愁三保障”“三率一度”,全部达到或超过脱贫退出标准。2014—2018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850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8.3%降低至2018年的0.3%,下降38个百分点;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8000元,比2014年的5893元增加2000余元;以羊为主的健康养殖业、有机旱作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光伏产业、电商扶贫产业等多点发力,多处开花,实现了产业帮扶全覆盖。乡村面貌有效改善,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村容户貌综合整治,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3301户7644名群众喜迁新居。

脱贫攻坚战,短短几年时间,神池县近3万人脱贫,全县11万人进入小康,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新业绩,西海子的传奇,也是神池的传奇,更是新时代的传奇!

(责任编辑:梁艳)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