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山西报纸副刊作品年赛评选结果说起
有幸被省记协聘为评委,和几位同志一起,负责对参加2017年山西报纸副刊作品年赛的作品进行评选。
全省共有15家报纸选送了45篇作品,其中杂文1篇、文艺评论4篇、特写22篇、报告文学18篇。
在每位评委已经认真研读了所有作品的基础上,又经过一上午的集体讨论和研判,最终选出金奖银奖作品十篇,另外还评出10篇铜奖作品。
说老实话,虽然评选已告一段落,但心里总是有些遗憾。首先是因为这次选评出来的作品,要参与山西新闻奖的评选,甚至还准备冲击中国新闻奖(副刊作品)的评选,但从金奖银奖这10篇作品而言,精品并不多,而且还都存在一定的瑕疵,对于冲击更高奖项会有影响。其次,从所有选送的45篇作品来看,能够让人拍案叫绝甚至眼前一亮的文章可以说一篇都没有,许多作品并不像副刊作品,有些完全是新闻作品,语言、结构都是新闻性的,特别是大部分作品的标题,没有一点副刊的味儿。在选送的18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只有1篇是真正意义上的报告文学体裁,其余的几乎都是长篇通讯。第三,缺乏重大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其中有1篇文章涉及重大题材,但写法完全是新闻稿,而且还刊登在要闻版上,与副刊没有半点关联。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报纸在办副刊时,对副刊的真实意义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对副刊的新闻性理解得太过狭隘,甚至有的把副刊和新闻完全混为一谈;我们的副刊编辑记者在采写和编辑副刊作品时,对副刊稿件的要求也是似懂非懂,甚至对杂文、特写、文艺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的概念都不大了解。虽然说是社会的发展和传媒的竞争等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但我始终觉得副刊作品还是应该多点副刊的味儿。
副刊,是指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
查阅资料得知,“副刊”这个名词,最早是1921年在北平(现北京)出版的一家颇受读者喜爱的报纸《晨报》上出现一个独具一格的专栏,当时叫做“晨报附镌”。后来由于这个专栏改为单页,特地聘请一位精于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来写题名。但隶书内压根儿没有“附”字,于是这位书法家灵机一动挥毫写了“副”字。从此,“副刊”这个词就在我国的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鲁迅先生蜚声海内外的小说《阿Q正传》就是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
纵观副刊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一定的历史使命,推动着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最能体现报纸的文化个性、区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质的构件。副刊最初是为了补充因新闻不足而产生的空白,到了五四时期,副刊成为文学革命和知识启蒙的平台,各种思想的交锋,也成就了诸如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副刊、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等报纸副刊的名气,同时也奠定了副刊偏重文艺性、知识性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副刊的范畴更加广泛,在传统的副刊文字只有小说、诗词、戏曲、杂文的基础上,如今的副刊又加入了影视、书法、美术、漫画、摄影、旅游、读书,以及与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形式活泼,不仅富有教育意义,而且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力,增长知识,使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对于发展和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报纸本身是因报道新闻事件而产生的,不管是正版(也就是新闻版面),还是副刊,都不可避免地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就有人把副刊的新闻性理解成新闻事件的新闻性了。在稿件选择时,片面追求与新闻事件同样的“新”和“快”,认为“新”“快”就是好的副刊作品。事实上,副刊的新闻性应该是广义的,时效性应该是某一个时期或某一个时段,而不是今天、明天,只要具有时代感、切中人们这一个时期所关心的事物即可,不必像新闻事件那样追求当天或者一两天的时效性,沦落为单纯新闻的延伸物。个人认为,就副刊本身的特性而言,副刊的新闻性不是人们追求新闻事件的时效性,而应该是引导着整个社会可能的未来走向的,与当代社会现象、社会思潮相关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表现。也就是说,副刊作品的时代味儿,就是副刊的新闻性。
副刊作品首先应该具有文学的味道,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副刊。这与副刊的新闻性并不矛盾。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也不管是书法、美术、影视,就是特写和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体裁的副刊作品,也应该是按照文学的体裁来写,而不能以长篇通讯来代替。
在这次选送的45篇副刊作品中,报告文学作品是最受诟病的,除了太行日报选送的《守望那一盏心灯》符合报告文学的特征外,其余各篇都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而最大的缺陷就是在写作时依旧按照长篇通讯的思维来写,语言文字也是新闻味道十足,嗅不到一丝文学的味道。特写作品在选材上基本没有问题,但在结构和语言上也是按新闻的要素来写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为数不多的几篇文艺评论,虽说有一定的文学味道,但在选材上格局不大、视野不宽,仅仅局限在某一个栏目、某一部剧作上,没有宏观方面的作品。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日益强大,媒体竞争日趋激烈,媒体形态正在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传媒竞争的加剧,让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的主导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新闻报道的竞争力显然已经力不从心。那么,报纸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短平快的新闻报道速度,向新闻事件的深度调查和副刊的品牌塑造转型。事实上,报纸的副刊一直在先进文化的建设和文化思潮的引领方面,在开创学术风气方面,在培养青年文艺人才、学术人才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在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应该把副刊当成是报纸的宠儿,努力办好办强,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有三。首先,副刊虽然不是报纸的新闻元素,但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为人民抒情,为时代放歌等方面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副刊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散文、诗歌、微型小说、文艺评论、报告文学、非遗、杂文、美术、书法、影视等各种体裁百花齐放,所联系的作者不仅仅是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即使是领导干部、亿万富豪、莘莘学子、普通百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盛,对文化艺术的热爱者和追随者也越来越多。第三,从微观上看,副刊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报纸的品位和威望;从宏观上看,还关系到副刊能不能担当和完成好推动与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发展繁荣的重任。因此,办好副刊,既能使文学的特殊功能在宣传的主旋律中展现一支美妙的和弦,也能把副刊作为与其他媒体抗争的阵地和武器。作者:郑凤岐 来源:《山西日报》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