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梅

常三虎(左二)和村民在一起
岢岚县王家岔乡宁家岔村地处贾楼底、黄土坡的交岔处,与周边村庄比起来,宁家岔视野相对开阔。若有外地人来,支书常三虎总会前前后后指点给来人看:这边过去是贾楼底,东北方向是黄土坡。然后告诉对方:王家岔乡,宁家岔村不逼仄,出路宽敞。
常三虎今年57岁,老一辈的人叫他“三虎”。他是王家岔乡宁家岔村人,1米8的个头,言语温和,不急不躁中自有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在王家岔乡,常三虎的名字无人不晓,王家岔的沟沟岔岔、大事小事,老常都烂熟于心。
老常的故事,要从他高中毕业说起。1978年,王家岔学区缺老师,联校长听说有个叫常三虎的后生刚刚参加完高考,就亲自找他,让他在学区代上半年课。
常三虎是高中毕业了,但高考失利给一直自信满满的常三虎当头一棒。常三虎本来准备好复读,联校长的这个请求让他感到非常意外,但听到学区的这个情况后,他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推辞。“自己学习的时间可以挤,孩子们没有老师怎么可以?”常三虎略一思忖就答应了,心里想着半年后再好好复习。结果这一教,就是2年半,“因为没有时间学习,自己感觉不行,所以也就放弃了再考。”在乡亲们眼里,常三虎是受人尊敬的老师,踏实认真,不论寒暑,但每个月领着28.5元的工资,让踌躇满志的常三虎总觉得心有不甘。
1980年,常三虎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在部队,因为他憨厚、朴实还能写会算,深得部队领导赏识,做了一名文书兼军械员,负责撰写各类文稿、保管军事器械。因为枪械保管完好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连部文书记录记载以及传达优秀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他两次受到嘉奖。这两份工作和这些荣誉让这个农家娃在部队获得了足够的尊严和自信。
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常三虎主动写了入党申请书。1983年,在入伍第三年后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服役期满,身为义务兵的常三虎服从组织安排又回到了老家。村里还让他继续代教,还是那个学校,还是那些拖着鼻涕的山里娃,还是那贫瘠瘦弱的山梁梁,命运似乎让他又回到了原点。
这时,他的工资是42元,第三年加到45元。就是这点微薄的工资,也是年底才能领到手,而教书也让他没有时间务农,家里家外的营生帮不上忙,日子的拮据可想而知。
1988年,常三虎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点工资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正常花销。像当时村里的很多年轻人一样,常三虎选择了外出打工。
1990年,村里的老支书干不动了,在常三虎回家期间,几次找到他,希望他能回到老家来接自己的班。老支书腿脚不便,走路十分艰难。老人家十分恳切地说:“三虎啊,全村看来看去就数你有文化,还是退伍兵,能吃苦。最主要的是你人正直,办事公道,把这个村交给你,大爷放心。”
当时,常三虎凭着自己的体力和毅力,已经挣了1万多元,家里的生活也因此刚刚好转。
“老支书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啊!老人家在村里威望很高,他也是我从小敬重的人。当时我就想么,老支书可以一辈子在村子里干,村子虽然穷,但毕竟故土难离,让乡亲们的日子好起来,这也是我从小的心愿,于是,考虑再三,我决定回村接过老支书交给我的这一棒。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干满这一届就三十年啦!”
说起当时这个选择,常三虎说,自己其实也后悔过,和他同时出去的人后来发展得都不错。但是,“看到全村人,甚至全乡的老百姓都很贫穷,大家祖祖辈辈就是这么过日子,也就认了。人嘛,应该承担些责任,不能只为自己想。我也没有什么大的想头,就是希望能够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有这就满足了。”
从28岁全票当选为村里的支书至今,在村里三年一次的选举中,常三虎每次都以绝对票数当选。这么多年下来,村支书,成为老常惟一的社会身份,他的名字,也为王家岔乡所有村子的老老少少所熟知。
作为支书,用老常的话说,那就是个全体村民的“大管家”,经常是“耕别人的地,荒自家的田”。对此,老常毫无怨言。作为老军人,老党员,他的心里明白一个理:村支书是中国最小的“官”,但却是国家有关“三农”的各项政策的最终落地处,马虎不得。
这份责任感,除了无限制地支出他的时间和精力外,他的生活并无多大改观。
1990年到1999年,他每年的报酬是365元,每天1块钱。这个数,正好抵他一家五口的摊派款。现在,老常每年能领到1万2千元,半年或一年发一次。作为支书,他做着最琐碎的工作,领着不能再低的薪酬。但是,从“小常”成长为“老常”,常三虎早已不计较这些了。
“咱就是农民,种地是咱的老本行。”老常说,自己如果和一般农民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管的“闲事”多。宁家岔村常住人口70人,家家户户有个是是非非都要来找他,红白事宴都请他去当“总领”。村里邻里纠纷、矛盾调解谁说了也不算,村民只认他。“没办法,明摆着的理,人家就要我一句话。”老常笑道。
现在,57岁的常三虎是宁家岔村最年轻的人,小时候和他一起玩的伙伴们早已选择了外出,留在村里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了。“看着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们佝偻的身影,一年比一年憔悴的面容,真的不忍心离去,我虽然生活是苦,但愿意和他们一起坚守在那个贫瘠的小山村。他们一辈子任劳任怨,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晚年,就让我来守护哇。”
从2016年开始,随着国家各项扶贫政策、惠农政策的落地,常三虎打心眼里高兴。“村民的日常生活大变样了,不缺钱,不缺医,不缺吃穿。村里发展起了很多产业,这些产业发展起来,乡亲们的日子那肯定是会越来越好的!”
王家岔一带气候寒冷,很多农作物不能在这里生长。田是依山开的,山高坡陡路窄,现代化的农业工具根本使不上,牛驴骡马等大牲口仍然是这一带村民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这地方,人们只靠种地是根本富不起来的。”
对王家岔乡现在正在兴起的酒厂、醋厂、油坊、连心惠农合作社等多项产业老常如数家珍,他十分看好宁家岔村在建的服务宋长城风景区的商贸公司:“村里已经很多年不动土木了。”显然,这些产业的“动静”,给小小乡村带来的,已经不只是一个公司,给贫困穷众带去的也不只是一份分红,更是一份生机和希望。
“精准贫困户现在有国家的低保、医保等补助资金,还有这些产业给的分红,现在农民吃穿是不愁了。”老常是王家岔乡连心惠农合作社的理事长。一年下来,他和理事会成员又是进行帐目核查、资金管理,又是对借款人信誉调查,确保资金安全,做了大量的工作。年底所有入股的贫困户都按比例得到了分红,作为非贫困户,他没有获得一份报酬,还垫付了1千多元用于刻公章、购买办公用品、必要的花销。对此,老常这样说:“贫困户享受的政策,我都没有。但是看到乡亲们领到政府给他们发放的分红款,救灾物资,我真的很欣慰。”
老常说,做了一辈子支书,自己最自豪的是“村子不大,人口不多,但我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每天都能睡个囫囵觉。”最大的心病是因为自己扎根农村,在三个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没能为她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现在,自己为大家服务了一辈子,但“全家没有一个吃公家饭的。”
现在,即将60岁的老常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一个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村里人才青黄不接,这也成了老常的心病。“我希望就像当年老支书交待给我一样,我能够把这个接力棒交给他,让他继续和乡亲们一起坚守这个美丽的小山村,把乡亲们带出贫困,带上富裕。”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