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代县产业扶贫硕果累累
2017年12月28日 11时10分   忻州日报

本报讯12月21日至24日,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验收组对代县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评估验收,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和进村入户走访调查等途径,深入了解全县脱贫攻坚的有关情况,客观评价代县2017年脱贫攻坚的成效,认为代县的脱贫攻坚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保证了61个村的按计划整体脱贫。

特色种植助农增收

胡峪乡望台村是代县白水杏种植专业村。全村387户842口人,先后发展优质白水杏920亩,有500多亩已进入盛果期。从2016年起,连续两年举办白水杏采摘节,提高了该村优质白水杏的知名度,扩大了白水杏的销售市场。2017年通过游客现场采摘和电商网络销售,全村仅白水杏一项收入达到129万元,村民人均1500多元,白水杏已经成为该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和望台村一样,代县有一批村庄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有效途径。代县全县以小杂粮、辣椒、瓜菜、水稻等为特色的种植基地已达到15万亩,吸纳贫困户5800户17500人,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施订单农业和保护价收购,贫困户人均增收1400元;水果经济林达到5万亩,年产量1600万公斤,产值4000万元,涉及贫困户2338户8350人,年人均增收950元;干果经济林面积达到6万亩,涉及贫困户2430户7950人,年人均增收1100元。

发展养殖快速致富

长郝村永安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代县最大的养殖专业合作社,日常羊存栏达1.2万余只。与内蒙、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宁夏等全国十多个省区的养殖企业建立了业务联系,根据市场行情适时买进卖出,年屠宰销售肉羊4.5万只,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羊1万余只,实现利润200多万元。在永安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长郝村周边的村子先后涌现出20多个养羊大户。企业的发展壮大,为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平台。目前,永安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长郝村、丈子村及周边村庄的32名劳力(其中贫困户劳力25人)从事肉羊养殖的日常管理和屠宰加工工作,人均月工资2500—3500多元。他们还与长郝、丈子、大茹解、东关、五里村、下田等7个村的70多户贫困户农民签订了种植3000多亩青贮玉米的收购合同,以每吨不低于240元的价格回收全株青储玉米,农民卖一亩青储玉米可收入1100多元,比种植打籽玉米增收300多元。通过“粮改饲”调整种植结构,既满足了合作社对饲草的需求,又帮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

目前,代县全县规模养殖场达到764家,养殖专业合作社达452个。畜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显著,其中养牛带动39户118人脱贫;养羊带动42户140人脱贫;养猪带动24户89人脱贫;养鸡带动17户57人脱贫。

光伏电站造福百姓

光伏发电项目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代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北半坡阳光资源充足,土地宽广,撂荒弃耕地较多的特点,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光伏扶贫电站项目的历史机遇,引进宝通公司40MW光伏扶贫电站项目,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建成了这座扶贫电站,年发电量可达6200万千瓦时,发电产值可达5456万元,是我市目前最大的光伏扶贫电站。电站周边几个村子的村民通过流转企业占用的1400亩产量不高、效益极低的沙石薄地,一次性获得30年的土地租赁费500多万元。公司每年还从企业利润中拿出480万元用作扶贫资金,为代县16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提供不低于3000元的扶贫资助,一补20年,以保障这些贫困户每年都有稳定的收入。

除宝通光伏电站外,代县还在省级补助4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整合712万元资金用于小型光伏电站的建设,在7个乡镇建成14个村级光伏电站,总规模1400千瓦。每个村级电站年增收10万元以上,共带动贫困人口2243人,人均增收400元以上,14个村集体增收42万元。

生态扶贫利国利民

代县在脱贫攻坚中,大力实施林业生态扶贫“五个一批”项目,实施退耕还林1.5万亩,受益贫困人口1万人;绿化造林2.2万亩,贫困户获得劳务收入633.6万元;雇用生态护林员534人,其中贫困户465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26200亩,其中涉及贫困户371户965人2548亩,每亩增收500元。这一系列生态扶贫工程的实施,既帮助贫困户解决了脱贫致富的问题,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达到了脱贫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良好效果。

雁门万达苗木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把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好典型,他们以每年每亩450元的价格租赁农民的2300余亩土地,一次性付清十年的土地流转费1035万元,农民用这笔钱作资本可以发展其他产业。愿意入股的还可将租金入股公司,每年每亩保底分红540元。保证农民一亩地的年总收益达到990元,不仅比原来种玉米收益高了许多,还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能够从事其他劳动。部分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土地收益后,又到公司打工,尽管只是季节性的工作,也能拿到上万元的工资。如今长年在公司打工的贫困农民就有200多人,公司每年支付的工资就达300万元。(杨继兴)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