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自2016年底启动金融扶贫工作以来,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结合忻州实际,制定政策措施,切实做好金融扶贫工作。9月21日,本报记者对忻州市政府金融办副主任刘国权进行了专访,为大家详细解读相关政策。
刘国权:年初市政府以(忻政发〔2017〕36号)文制定并下发了《忻州市2017年金融扶贫专项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一是找准金融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确保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二是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力争贫困县“三农”贷款余额增长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三是拓展直接融资业务,加快培育进入资本市场主体。四是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保障贫困户小额信贷稳步提高。五是加快贫困县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改善贫困县支付结算环境。六是不断提高贫困县保险保障程度和保险服务水平。到2020年,实现全市支农、支小再贷款累放额达到30亿元,扶贫再贷款累放额达到20亿元,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0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00亿元,农户贷款覆盖率达到90%,力争贫困地区保险深度(保费收入与GDP之比)达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与总人口之比)达到3500元/人,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支持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
刘国权:(1)精准建档。重点是完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同步建立。(2)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覆盖率在2017年达到50%。(3)结算服务。改善贫困地区支付结算环境,2017年底村金融服务站达到1450个。(4)信贷支持。加大政策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发展;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自主脱贫。
刘国权:贫困地区贫在产业,穷在人才、困在资金。为了使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需要统筹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和后续产业发展,统筹制定融资服务方案,充分运用政策性银行现有信贷产品,支持安置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等方式促进搬迁后续产业发展。2017年市农发行将投放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3.5亿元,投放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贷款0.7亿元,投放光伏扶贫贷款1亿元,投放旅游扶贫贷款3.2亿元,投放生态保护扶贫贷款2.8亿元,投放产业扶贫贷款1亿元。
记者:刚才您提到要推广扶贫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自主脱贫。那么请您介绍一下扶贫小额信贷的特点是什么?
刘国权:扶贫小额信贷是专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发展资金而量身定制的扶贫贷款产品,主要是为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
刘国权:扶贫小额信贷是支持有意愿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用于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不能盖房子、娶媳妇、还债以及用于吃喝等与增收脱贫无关的开支。扶贫小额信贷是银行发放的贷款,是要还的。银行的钱是老百姓的存款,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刘国权:一是得不到财政贴息;二是会有不良信用记录,上银行征信系统“黑名单”;三是影响本人及家庭成员申请贷款;四是影响所在村的信用等级评定和贷款;五是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记者:扶贫小额信贷通过什么方式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
一是直接支持模式:银行机构向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由贫困户自主使用,通过自主经营或者合作经营实现增收脱贫;
二是间接带动模式:由银行机构向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贫困户通过与实施主体(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签订帮扶协议,由实施主体通过使用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协议约定支付贫困户收入并明确年保底收入,带动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记者:哪些建档立卡贫困户适合申请直接支持模式的扶贫小额信贷?
刘国权:对有致富能力、致富项目,通过信用评级符合贷款条件,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合理确定授信额度给予直接贷款支持,满足其贷款意愿。同时政府、银行、保险部门要积极鼓励其参加保证保险,享受风险分担机制及保费补贴。
记者:哪些建档立卡贫困户适合申请间接带动模式的扶贫小额信贷?
刘国权:对缺乏致富能力,但有贷款需求的,由政府引导协调,贫困户通过与实施主体签订帮扶合同(帮扶合同或协议中必须明确贫困户保底收入),与扶贫、银行、保险机构签订委托支付和委托扣款协议,银行根据协议将贫困户获得的扶贫小额贷款划拨到实施主体,实施主体使用贫困户小额贷款进行生产经营,按贫困户贷款合同期限及时替贫困户偿还贷款,按帮扶合同、协议约定,将带动收入足额及时发放到签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手里,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记者:今年我市扶贫小额信贷投放计划是多少?截止目前的投放情况是怎样的?
刘国权:全市扶贫小额信贷投放计划是9.56亿元,我市承担投放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信用社、邮储银行、晋商银行。截止8月末,我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投放12.9531亿元,完成计划投放的135.49%,发放户数29926户,带动贫困人口76199人。
记者:什么是“五位一体”扶贫小额贷款支持模式?目前的投放情况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刘国权:政府支持、银行投放、保险保障、实施主体使用、贫困户承贷并受益的“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五位一体扶贫小额信贷支持模式,是一种间接带动模式。
截止8月末,我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投放“五位一体”扶贫小额贷款3.603亿元,发放户数7212户,带动贫困人口18196人。
记者:农信社是支农主力军,在金融扶贫中有哪些创新产品?
刘国权:农信社是全市金融支农支小的主力军,信贷总量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在金融扶贫中,在市联社强有力的领导下,各基层社因地制宜围绕扶贫小额信贷的特点,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开办了“强农贷”、“富民贷”、“脱贫贷”等产品,并卓有成效地推广,特别是偏关开办了“光伏扶贫贷”、宁武开办了“
精准扶贫帮扶贷”。截止8月末,繁峙农商行小额扶贫贷款发放突破2亿元,处于领先位置;岢岚联社、河曲联社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均超1亿元。
刘国权:一是促进政策衔接,将扶贫政策与监管政策、信贷政策有效衔接。二是定期会商制度。研究工作进展、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三是完善政策性担保及落实风险补偿机制,联合采取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措施。四是联合督导调研,联合开展工作督导与调查研究,协同推进政策落实、机制完善与金融服务精准支持,及时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共同探讨政策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五是建立产业扶贫金融服务考核和奖惩制度,包括机制建设、政策落实、服务实效。
刘国权:农信机构、邮储银行和村镇银行围绕自身定位,发挥渠道优势,全力做好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广泛惠及贫困人口。政策性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主动对接扶贫特色产业项目,通过信贷支持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以社带户”、“以企带村”。
刘国权:将信用环境建设纳入地方目标考核,协调司法、公安、工商等部门,严厉打击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帮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维护合法金融权益,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利用多种途径、多种媒体,引导贫困人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扭转将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策扶贫资金的错误观念,营造金融扶贫的良好互信环境。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推动贫困户按期归还贷款。
记者:金融监管部门对扶贫贷款有什么特殊的监管政策?
刘国权: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行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对履职尽责的银行业分支机构和信贷人员做出尽职免责安排;适当提高特色产业扶贫信贷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将特色产业信贷支持情况作为法人机构监管评级、高管履职评价、业务准入等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不能完成扶贫特色产业贷款目标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地方法人机构,限制开展同业、投资等非信贷业务。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