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要建立一个“非致残环境”,这是预防残疾的重要问题。
(1)“极度贫困环境”是一个致残环境。贫困和残疾不分先后,就像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一样古老而且难以回答。贫困不仅是残疾易造成的结果,也是促发残疾的原因。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加强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文化教育和生活、卫生水平,将大大有助于预防残疾。
(2)“高危工作环境”是造成职业性残疾的重要因素。如有害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粉尘引起的矽肺等呼吸系统疾病,手工重复操作或重力负荷引起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或工伤等。因此,要引导生产企业建立规范、安全的生产环境和流程,减少职业性疾病的发生。
(3)“高压心理环境”是造成心理、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学习或工作在高压的环境下,精神得不到放松,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学生、办公室人员等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出现心理问题。
第一级预防是有效预防疾病和致残性伤害的发生,需要通过免疫接种、咨询及指导、预防性保健、选择健康生活方式、重视合理行为及精神卫生、安全防护等措施得以实现。
第二级预防是防止疾病和伤害导致残疾,需要通过早起筛查、定期检查、控制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早期医疗干预、早期康复治疗等措施得以实现。
第三级预防是防止残疾发生后出现更严重的残障,需要通过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康复咨询,支持性医疗及适当的护理等措施得以实现。说得通俗一点讲:
第三级预防是即使残疾了,也要想方设法不要造成障碍或减轻障碍。
下面举一个如何预防高血压致残的例子,用来说明三级预防。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和其他预防措施,使人们不患高血压,这是第一级预防。如果患了高血压,就要进行血压监测、长期科学服药,一旦发生四肢麻木、说话不清楚时,要及早治疗,避免因为脑出血或脑血栓导致偏瘫,这就是第二级预防。
如果偏瘫发生了,就要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功能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无障碍环境改造、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等,减轻和控制偏瘫造成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不发展成为残障,或减轻残障程度。这就是第三级预防。
我们经常用“事半功倍”形容费力小而收获大。在残疾预防中,如果注意抓“早”就可以有效地避免残疾的发生和发展。所谓抓“早”:
一是强调做好一级预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展中国家引起残疾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传染病、围产期保健差以及各种事故,这些原因造成的残疾占全部残疾病例的70%左右,可见抓好一级预防是多么重要。
二是早期发现。对于已发生的可能致残的伤病,要尽早发现、尽早诊断、积极治疗和训练,尽量避免发生残疾。
三是早期干预。残疾一旦发生要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调动残存的功能,尽可能不要造成障碍或尽可能减轻障碍程度,逐步提高患者生活、学习、工作及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每个人都希望长寿并健康幸福地生活,所以残疾预防要贯穿每个人的一生,覆盖每个家庭的每个成员。在不同年龄阶段,残疾高发类别是不同的。
先天性残疾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婴幼儿时期;在受教育年龄段则重点防范传染病致残和创伤及伤害致残;在工作年龄段,则要重点防范创伤和伤害致残;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增强对非传染性疾病致残的防范;老年人则要重点防范退化性疾病致残。
人的一生都会经历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家庭都有不同年龄阶段的成员,所以残疾预防应当结合年龄和残疾性质以及残疾高危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其核心是终生预防残疾。
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生活在社区中,社区是残疾预防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基地。在社区中做好残疾预防工作,有利于针对主要致残原因开展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有利于在残疾发生、发展过程中进行干预和控制;有利于在各个生活阶段避免和减少残疾的发生。
一要依据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
二要建立健全工作体系,采取社会化工作方式,多部门密切配合。
三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一些重点预防工程,如:减少遗传性残疾和先天性缺陷;控制和降低传染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致残;科学合理用药,降低药物性致残;控制空气、水源、地质污染,减少环境因素致残;控制和减少事故致残等。
四要将残疾预防工作与医疗卫生工作紧密结合,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
五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残疾预防知识,不断提高大众预防残疾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六要立足国情,适应社区,采取实用的预防方法。(忻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供稿)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