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在即,各大高校即将迎来又一批新鲜“血液”。上大学的成本除了学费,更多的就是生活费。近日,一位母亲的求助帖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据了解,她的女儿在杭州读大学,她每月给女儿1200元伙食费,购物的费用另计,但读大学的女儿却怼她是否是亲生的。在大一新生即将开学之际,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在校大学生的月消费金额多少合适呢?本报记者就此话题在我市城区进行了走访调查。
在中北大学读大三的张荣同学说:“新生的话,因为生活方面准备的用品比较多,所以第一个月会花得多一些,之后的话,因为学校食堂的价格比外面便宜,所以一个月1000元就足够了。”
“我的生活费在每月1300元左右,而且每个月能留出500元买衣服和网购。”忻州师范学院的小莉告诉记者。“如果要有考证、旅游等大额消费,都需要向父母申请。爸妈通常都会同意,但我觉得总伸手要,特别不好意思。”小莉的解决办法是假期打工兼职,“在学校时,我周末会去做家教兼职,今年暑假找了一份在顿村给孩子补课的工作,一个月有近两千块钱的收入,我觉得这些社会实践既接触了社会,锻炼了自己,还能存些钱,想买什么也不用再跟父母要了。”
居住在城区的小鑫是山西财经大学的学生,她介绍:“今年6月份,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做了一份‘山西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问卷调查。在260份有效问卷中显示,大学生月平均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的占9%,500元—1500元占72.5%,1500元—2500元占14%,2500元以上占4.5%;在消费方式的选择上,大学生有计划消费的占32%,能省则省的占10%,想花就花的占54%,选择其他的占4%;在大学生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上,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交际娱乐等项目,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此外,调查还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在勤工俭学的人数方面,贫困生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
小鑫表示,在这份问卷调查中,能发现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中,吃喝还是主流,同时,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在消费观念方面,大学生的消费相对缺乏计划性,比较随意,所以导致钱不够花。此外,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实习生 陈铭敏)
“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500左右,身边的同学也差不多都是这个水平,刚开始大一的时候少点儿,现在除了衣食住行,还有一部分花在了社交上。”在忻州师院教育系心理学专业读大三的小贾介绍说,她的生活费的主要支出还是购物,遇上“双十一”或者需要买护肤品和换季衣服的时候可能还得超支。不过,小贾并不担心,她从大二开始就在课余和周末做一些兼职,现在有一份在教育培训机构上课的稳定兼职,基本可以养活自己,不用向父母要钱,这一点让她觉得非常自豪。“父母怕耽误我的学业,一开始不支持我做兼职。但我的成绩一直都不错,而且我将来也是想做老师,现在利用课余时间实习一下,我觉得挺好的。”
说到财商教育,小贾说学校选修课里有,但自己没有选。“我的消费观就是该花的花,但不能大手大脚,不需要的东西绝不会花钱去买回来而闲置。做兼职的钱我还存了点儿,以备急用。”对“校园贷”小贾早有耳闻,身边也有一些同学陷了进去。“我觉得作为大学生应该提升一下档次,但是不能过度消费。‘校园贷’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是也容易依赖,觉得来钱很容易,东借西还,最后欠下巨款,那就悲剧了。我觉得不管是做兼职还是拿奖学金,都是自食其力,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不能一直依赖父母。”(实习记者王菲)
家住城区的程溪开学读大二,她在山东一所大学就读。“我们学校28号开学,我买了26号从太原到烟台的火车票,除了学费、住宿费、书费等学校直接从卡里扣掉的一万多元的费用,我妈妈又给我存了四千块钱,一个月一千块的生活费基本够了。”得知记者的来意后,程溪单刀直入。
据程溪介绍,她们宿舍的其他七个同学每月也是一千块左右的生活费,她告诉记者:“食堂饭卡一个月四五百,每个星期逛超市花七八十,再就是网购点衣服,交电话费,偶尔同学聚餐,自己做好管理,应该是够了,男生可能稍微多点。网上也有说女生一套化妆品就几百块,不到两千块的生活费根本就不够,我觉得量入为出吧,每个人的家庭情况、所在城市和消费观都不一样,按照自己的条件来就行,不必太在意别人的生活费是多少。毕竟大家来学校主要是学习的,生活费只是一种物质保障。”
程溪还申请了学校的勤工俭学,课余时间帮忙打扫多媒体教室的卫生,能够得到一部分收入。对于“校园贷”,程溪表示:“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我周围的同学中没有接触的,我也绝对不会碰。一来家里给的生活费足以让我正常读书;二来我的家人也告诉我有需要可以向家里说。不过还要提高自己的防备之心,网上的一些大学生就是因为轻信被骗,才落入‘校园贷’的陷阱。作为学生,还是要专心学习,不断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不为外界的花花世界所诱惑,保持自己内心的方寸之地。”(实习记者 许净)
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消费群体成为了带动大学周边商业、餐饮、娱乐业等行业的主体。近日,记者就大学生在校生活费支出、上学是否勤工俭学等问题随机采访了忻州师院的几名大学生。
来自大同的小李告诉记者:“我的家在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一些,但我觉得别的方面可以节省,但增进同学感情不能小气,现在大家每学期至少到餐馆聚一次餐。请客吃饭成为一种交友方式,为了体面一般会选择比较上档次的饭店,为了这一次的聚餐,我把过年的压岁钱都拿了出来。”学生小王有不同看法:“在大学校园里,爱情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不得不承认恋爱消费已经成了我们的消费‘大头’,我每月的恋爱消费支出在500元以上。我所认识的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每月恋爱支出已经超过1000元,虽然相比大中城市或其他同等发达城市的同学来说,这项支出不是太高,但是以现实经济条件和承受能力而言,我感觉这是一笔不菲的开销。”
采访中,家住我市城区的大学生小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每月在校生活费有600元足够,加上同学聚餐最多也就800元左右。课余时间,她勤工俭学为一个初一的孩子当辅导老师,两小时收入60元,每月的生活费根本不用向父母伸手。小马表示:“新生要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学习是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能否尽快适应全新的大学学习生活,直接影响四年的学业,并间接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大学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对于大学生活费,适度最好。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来锻炼自己,早点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张志远 杨雅岑)
总体来说,大学生群体大部分还是无忧无虑的消费人群。日常基本所需其实并不多,但会有不少外卖、快递、聚餐、看电影唱k活动。此外,年轻人物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有损坏就想买新的而不愿意修补;追求时尚的同时,会丢弃“过时”的衣物。记者注意到,学期更替特别是毕业季,在大学宿舍垃圾桶附近经常会堆起高高的被丢弃的旧衣物,物品大都整洁完好。
大学是一个人价值观定型的重要阶段,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校园风气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的消费观。所以希望学生们谨慎消费的同时,也要谨慎交友,多读书、多参加集体活动、多在学校食堂吃饭,不辜负自己的青春。无论是在校园里还是进入社会,花钱仿佛都是个无底洞,大学生对于消费,应该量力而行,不宜过高,也不必过低。在保证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勤俭节约,学会理财,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实习生卢姝杰)
@王一坤:吃饭一天大约40元,一个月1200元就没了,再加上健身聚餐零食这些,一个月至少得800元吧,有的男生抽烟一个月差不多300元。一个月给2000元是真的不太够。
@糖糖的栗:我那时候在苏州上大学,每个月就四百块,最多四百五十,毕竟家里父母也不是有钱人,我也不觉得我同学有看不起我,相反我人缘还是很好的,面子这种东西,毕竟不是靠钱堆起来的。
@TKIAL:我的家境还算凑合,上大学时一个月只有七八百省着也够花。求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学知识和技能,交朋友长见识什么的并不是必需品,家庭条件不允许就通过今后自己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自己还没经济独立别奢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熊博士的话:虽然会很不好意思开口,但是每当钱不够的时候就会找我妈。刚上大学,除了这个办法,还没有其他挣钱途径。
@丁丁爱旅游:如果能考上比较出名的大学做个家教什么的一个星期也是能有小几百收入的,而且我们这边只要没正式工作每年还能得点压岁钱。
@胖俠FatMan:上学完全可以靠劳动来赚钱,现在打工的渠道那么多,就算只在学校,努力一下评个奖学金,也完全可以。(据新华网)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