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宁武县凤凰镇麻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贺永星
2011年,当时年仅24岁的贺永星当选宁武县凤凰镇麻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6年来,他舍小家为大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大爱情怀,高尚追求。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贺永星打小自强不息。13岁时父亲意外去世,初中毕业后,家里实在无力承担他们兄妹的学费,贺永星只能忍痛放弃学业,独自挑起了全家的重担。除种50多亩地外,他还拉石头、做小工,可一年下来,还是挣不下几个钱。
在拉石头的过程中,他打听到石灰在县城用量挺大,就自建土窑摸索着做起了烧石灰的营生。刚开始由于技术原因质量不过关,烧出的石灰赔钱也没人要。但他凭着一股韧劲,四处求教、不断琢磨,硬是摸透了烧石灰的门道。他人实在、石灰质量好,很快就打开了销路,还卖到了静乐和朔州,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乡亲们看他挣了钱,也想跟着一块干,他不仅免费提供技术指导,还帮忙找销路。
好景不长,他们的土窑达不到国家环保要求被关停了。经过这次失败的创业经历,贺永星认识到了解政策的重要性。那阵子,他成天书不离手,而且还尽看得些政策方面的书。通过读书,贺永星的眼界开阔了,并于2009年入了党。
舍小家为大家
“这个娃娃不简单,人品好、有眼光、肯帮人,我就认准他啦。”2011年村“两委”换届时,老支书高贵荣主动退出竞选,向全村人推荐了贺永星。可参选村支书对年仅24岁的贺永星来说,意味着放弃城里的发展。但想到乡亲们多年来的帮助,他还是参加了竞选,并顺利被选为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
“既然乡亲们相信我,让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我就要当好这个家,把大家的事情办好,决不落下一家一户。”这是贺永星当选时的郑重承诺。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改变村貌、发展经济、增加老百姓收入上来。
“创卫”创出全村人的精气神
麻峪村位于距县城3.5公里处,属典型的城郊村。全村74户162口人,耕地700多亩,多为沙石地,产值不高。虽抬头可望县城,但村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多数村民依然足不出户,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
2013年,贺永星借全县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之机,多次与乡镇沟通争取,将本不在范围的麻峪村圈入了创建之列。在宣传动员村民时,他就讲:“我们村的创卫不光是整治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懒散习气,让人人活得有面子、有精气神。”为节省资金,他带领村民义务劳动,少花钱多办事——清运了多年的垃圾45吨,粉刷了墙壁1300平方米、种植绿化带200米、种植行道树2000株、小片林600亩,使村容村貌得到彻底改观。为激发村民的精气神,他组织成立了宣传队,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通过一年的努力,村子靓了、村民卫生习惯、文明素质提升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劲头也足了。
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村民们心劲儿足了,脱贫的路在哪里?
贺永星认真思考分析村情、民情,通过“两委”会议研究,把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劳务输出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这一举措,帮全村30多人找到了就业岗位,11户村民顺利实现脱贫。
为不让一户村民在脱贫路上掉队,贺永星带领班子精准识别贫困户、帮助村民办手续、跑贷款、争取项目。顺利引进了大象集团生猪养殖项目,积极动员支持贫困户参股。到2016年底,全村已有15户、41人签约该项目。预计项目建成后,每户年收入可达到一万元。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也已享受到了低保、五保等兜底政策。与此同时,他积极引进农业机械、优种、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农业生产新技术,使全村农业产值提高了20%。目前,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已做到精准施策,预计到2018年可实现整村脱贫。
致富的步伐依然在路上
如今,贺永星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他要依托大象生猪养殖项目和妹妹的芙容餐饮管理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相互依存、村企共建的发展新模式,从而带动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努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名片。
一个村,有了这样的领路人,什么事情也能干成!(本报通讯员)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