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忻州市妇联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找准定位、强化创新,扎实推进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四联四化”基层组织新格局,实现了党建工作与妇女工作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充分发挥了市妇联作为先进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坚持正确方向,以理论联结为着眼点,凝心聚气,助推学习常态化。市妇联进一步深化拓展理论学习,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坚持每周二、五下午集体学习,并要求各基层妇联组织结合实际开展学习。通过中心组学习讨论、专家辅导报告、组织党员干部沉下去宣讲、开展专题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妇女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坚持问题导向,以组织联建为切入点,联网接线,力促覆盖网络化。一是积极推进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市妇联深入基层走访调研,深入宣传妇代会改建妇联和选配各级兼职妇联主席的目的和意义,把创新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村(社区)妇代会改建妇联工作。截至目前,全市4888个村、109个社区,已改建4545个村、社区,完成率93%。
二是创新开展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改革工作。市妇联从“建组织、扩队伍、强服务”上入手,大力实施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改革工作,形成了以乡镇妇联组织区域化为基础,以“妇女之家”为平台,以专职妇联干部为骨干,以兼职和挂职以及社会工作者、巾帼志愿者相结合的工作队伍为依托,建立起了覆盖体制内外以及不同利益群体的组织架构。把握乡镇、街道妇联这一基层妇联组织的“龙头”,进一步扩大组织覆盖面,延伸妇联触角;进一步汇聚方方面面的女性人才,带来更多活力和生机;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以多样化的区域服务激发妇女发展的更强内生动力。三是力推妇女组织覆盖各领域各层面妇女群众。市妇联不断探索将基层妇联组织向新领域、新阶层延伸,触动基层妇联组织“末梢”,加强妇女小组建设,以自然村、村民小组等组建了网格型妇女小组,以劳动生产、技能专长等为纽带建立了功能型小组,逐步提高功能型妇女小组对妇女群众的组织覆盖,形成了“网格型+功能型”的妇联组织“末梢”基本形态。在团体会员和文化广场等女性集中的地方,在农业产业链和合作社等组织,在私营企业和外来务工妇女集中地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建立妇女组织,使基层妇联组织和工作最大限度覆盖各领域各层面妇女群众。四是着力构建覆盖广泛的妇联基层组织网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妇女代表联系妇女群众制度,真正把“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努力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变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实现了基层妇联组织覆盖、工作覆盖和服务覆盖,构建起了覆盖广泛的妇联基层组织网络。
三、坚持服务为本,以人员联管为着力点,广开渠道,实现联系多元化。市妇联积极推进“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在配齐配强上下功夫,实现了市县乡三级配备兼职副主席工作的扎实推进。目前,各县(市、区)妇联已配备兼职副主席56人,执委401名,我市185个乡镇、6个街道妇联选配兼职副主席693名,执委3411名。乡镇(街道)妇联专职主席165名,兼职92名。
四、坚持特色创新,以活动联办为突破点,搭建平台,推动服务共享化。一是力促妇联组织基层工作和服务阵地共建共享。市妇联注重将“妇女之家”建设不断向各领域延伸,增强“妇女之家”服务功能,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协商沟通、咨询指导、心理疏导、救助帮扶、文体活动等妇女群众欢迎和乐于参与的工作,使“妇女之家”成为基层民主协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平台,实现了妇联组织基层工作和服务阵地共建共享。二是将培育示范性“妇女之家”与开展多种服务活动有机结合。积极培育示范性“妇女之家”,实现了基层妇联组织的工作和活动在“妇女之家”普遍开展,切实做到了哪里妇女群众集中,就把“妇女之家”建到哪里,把妇女工作做到哪里。三是实现网上“妇女之家”与实体“妇女之家”两条战线的有效覆盖。借助网络平台,不断丰富活动联办的载体,创建并完善“忻州妇联”微信公众平台、头条号和各类女性社会组织微信群,逐步形成实体“妇女之家”与网上“妇女之家”、线上与线下联动开展妇女工作的新格局,实现了网上“妇女之家”与实体“妇女之家”两条战线的有效覆盖。
市妇联将加强组织建设作为重点,把改革创新作为抓手,带学习、带阵地、带队伍、带活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贴近基层、拓展平台,以理论联结为着眼点,以组织联建为切入点,以人员联管为着力点,以活动联办为突破点,力促妇联基层组织学习常态化、覆盖网络化、联系多元化和服务共享化,逐渐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全覆盖,打造出了“机构完善、职数齐全”的团队火车头,形成了“重心下移、服务到位”的运行新机制,全市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报通讯员)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