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乡土人才"创业扶贫之路
2017年07月12日 11时34分   忻州日报

——记五寨中药材种植领军人刘俊希

在五寨,一说起刘俊希,人人都伸大拇指。这个乡亲们眼中的中药材大拿,不仅自己实现了增收致富,还开辟了一条农业经济产业化之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1988年,刘俊希辞去县城临时工工作回到胡会乡安子村。这个年经后生信心十足地要干一番事业。听说种糜子产量高,他种了十几亩糜子,“秋天糜子四指高,出穗拔节参至腰”,手握着丰收的糜子发起呆来,每斤售价0.36元,除了成本所剩无几。

何年何月才能脱贫?刘俊希几天几夜吃不香睡不好,苦思冥想致富门路。他在报纸上看到一条信息:河南出售中药材红花种子。他专门跑了一趟河南郑州,买回种子,种了5亩红花,结果,品种不对路,仅采收了6公斤成品,所卖的钱连往返郑州的路费都不够。1990年,又一条信息让他动心了——种植黄芪!他一面筹划着自己种,一面走乡串户收购挖回来的野生黄芪。最终从老乡那里每公斤16元收购的黄芪,每公斤仅卖了6块钱,让他哭笑不得。第二年试种2亩党参收了两编织袋,收入不够籽种钱。2000年,他经过对黄芪的半野生直播法的研究,试种黄芪20亩,经过三年的生长,喜获丰收,平均亩产干品500公斤,可销售又成了难题。他到县药材公司找人推销,公司储备充足停收。他不死心,又跑到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各大药材市场,黄芪市场价位低迷,他的致富梦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并没有把这条硬汉压垮,他仍然自信地说:“这算个啥,明年还得种药材,肯定能行!”他妻子数落他:“东山望见西山高,到了西山没柴烧。快别瞎折腾了,还是好好种庄稼吧!”不服输的他,倔劲上来两头牛也拉不回来,种植黄芪是铁了心的了。

他请教专家、购买资料、寻找原因,终于明白了:任何一种药材的生长与土壤环境中的光照、气候、土壤、水分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任何地方都能种植任何药材,要依据科学技术适应自然条件。他开始了对五寨原生中药材黄芪、党参、黄芩、穿地龙等中药材的种植进行试验与研究。五寨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境内植被资源丰富,气候温寒,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境内管涔山区野生植物类型众多,药用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党参、黄芩、黄芪、麻黄、茯苓、猪苓等70余种优质中药材,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有潜力可挖。特别是野生黄芪,是一味重要补气中药材,由于长期大量滥采滥挖,数量急剧减少,被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刘俊希通过求教学习、实地考察,掌握储备了丰富的中药材知识,他深信保护野生种苗实行人工栽培药材肯定前景光明。

为了实现中药材种植梦想,他先后创办了芪参中药材开发中心,领办了五寨中药材协会,创建了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中药材种植的领军人,药材经纪人。皇天不负有心人。2011年春季,黄芪市场狂涨到二十六、七元,他将库存积压黄芪一销而光,终于淘到了第一桶金。

经过几年培育种植半野生黄芪,刘俊希不断学习、试验和摸索,积累了丰富的中药材种植经验,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户。他心里清楚,光凭自己种植是形不成规模的。2006年3月,他创办了“五寨县道地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30多万元,在胡会、孙家坪、杏岭子等九个乡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联合580多户药材种植户,其中贫困户160户,种植半野生黄芪2800亩,移栽黄芪1000亩,发展100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16个,50亩连片基地23个。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由合作社具体负责籽种、种苗的供货,指导农民种植并与农民签订回收合同。农民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种植,合作社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机制,通过这种新机制确保了农户的利益,促进了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

刘俊希整天东家出,西家进,为农民指导种植技术。他创办的中药材合作社,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累计达到2万余亩,合作社年销售中药材300多吨。

现在,刘俊希的眼光看得更长远了,为实现中药材的产业化经营,他投资20万元引进了黄芪挖刨机,效率是人工的150倍,实现了机械化收获,为中药材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合作社与北京五湖绿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开发中药材项目,正致力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建设年产中药材饮片3000吨的加工厂,4000吨中药材原料药提取厂,产值超1亿的中药材制剂生产基地。(郭利程)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