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治水村长于艳军
2017年06月13日 16时57分  

定襄县季庄乡邱村有个怪才叫高先文,他喜欢把生活里的所见所闻编成快板书。今年春天的时候,废弃14

年之久的洪渠从广济灌渠一直疏通到邱村村北,当渠水哗啦啦地流进干涸的农田时,高先文一边浇地一边说快板:“三角地,洪水浇,男女老少春堰刨,巡渠人员十几号,来回走动带着跑,东看看,西瞧瞧,挖机待命随时到,满满渠水哗哗叫,渠圪塄上人人笑,今年浇地不愁了,内心感谢好领导……”高先文说完,又给快板取个题目叫“浇地见闻”,然后发在“邱村大家庭”的微信群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都在群里附和,一个刘姓村民接龙道:“流水浇地地会肥,庄稼丰收能顶锤,巡渠亲们很辛苦,挖机待命准备补,满地的喜鹊喳喳叫,邱村有个好领导!”

这个被村民口口传颂的好领导叫于艳军。

说起“洪渠”,邱村村民并不陌生,它是广济灌渠的一条支渠,从季庄村东闸邱村引水注入洪渠,分斗、农、毛三级渠道设施,可以灌溉邱村几乎所有农田,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年久失修,洪渠成了一条废渠。村民浇地,要么是成本高昂的电灌,要么是“靠天吃饭”,全村3600

亩耕地因缺乏水源,粮食产量难以突破亩产500 公斤,恢复洪渠浇地成为历年来村干部最关注的事情。2014 年12

月,于艳军通过村民选举走马上任邱村村委主任。之前,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以承揽工程挖掘为主业。他向村民承诺的第一项就是力争使全村耕地实现洪渠浇地。

2015

年正月,风寒如刀,于艳军和支村两委干部组织人员着手恢复洪渠工程。挖土掘进,弥补缺漏,疏浚水道,工程进展很顺利。但因该段斗渠紧临五台山机场大道,渠高路低,建设标准高,而后续资金没有跟上,剩余斗渠550

米使工程无法竣工,虽进入放水期,上游的水却没有如约而至。

除了洪渠工程,于艳军在逐项兑现着他的承诺。上任伊始,他即刻宣布为18 周岁至60

周岁村民减免一半养老金缴费,为60 周岁以上村民全免医疗保险缴费,并为村民承担每亩地10 元的机耕费。每一年,他都会因此搭进去十多万元。

与此同时,于艳军把更多精力投向邱村的设施农业建设。邱村地处万亩滩边缘,土壤肥沃,极适宜种植瓜果辣椒等经济作物,尤以香瓜为利。但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的高效农业设施,在邱村却是一片空白。初生牛犊不怕虎,于艳军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号召全村党员干部带头投身设施农业建设。他还自筹资金组织17

名党员干部和农户,远赴山东学习。他们从山东寿光到潍坊,从蔬菜大棚到蔬菜市场,一路走来,感触良多,最后确定引进日本进口、最新品种的红提葡萄苗。摆在大家面前的,除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外,还有巨大的资金缺口——

建大棚需要钱,引进苗木需要钱,整合土地需要钱,聘请技术员需要钱,钱从哪儿来?于艳军看着大家满脸沮丧的样子,忙说:“钱的事儿不用发愁,大家能凑多少算多少,剩下的由村干部来垫付。”这样,自愿建大棚的农户自筹资金60

万元,于艳军和村干部垫资130 万元。在似剪刀的二月春风里,一座座白色塑料大棚在邱村高效葡萄设施农业园区里拔地而起。

阳春三月,从山东寿光订购的葡萄苗发来了,但数量和品种都有欠缺,而且育苗肥还没有着落,当时正值苗木发芽期,时间不等人,于艳军只好连夜赶奔山东。这一次,他去的是山东临沂,除了订购育苗肥外,还补充了部分葡萄苗,并从当地聘请到有经验的苗木栽培技术员。连去带回,两天三夜马不停蹄,到了第四天早上,于艳军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邱村。

这一年,根据季庄乡党委、政府制定的农业发展规划,邱村下大力气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整合土地资源,找准市场空白点,邀请农业专家合理规划,建立党支部+合作社的新模式,一处占地60

亩、21 座以色列葡萄大棚、吸收9户农民入股的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井然有序地出现在邱村村北的农田上,棚内栽种葡萄3.18

万株。大棚全部采用特殊钢架构建,应用高科技无害化处理技术,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园区共栽种葡萄苗3.18

万株,成活率达到98%以上。

到了2016

年,于艳军又吸引当地企业家来邱村承包土地50 余亩,每亩按600 元承租,带动老百姓种植娃娃菜。鉴于大部分村民持观望态度,于艳军做出每亩1000

元收入的承诺,后因销售环节出了问题,最终于艳军自己赔进去4 万多元,而他无怨无悔。他认为,想让村民脱贫致富,有些学费是必须要交的。

于艳军没有忘记竞选村委主任时的第一项承诺,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过那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洪渠。从2015

年恢复渠道到2017 年年初,上游的水一直下不来,于艳军如鲠在喉。他先后对各级渠道进行了大面积修复,累计动用各类机械30 余台次,完成土石方3

万余方,恢复斗、农、毛渠道11 公里,配套田间路桥10 座。他还经常奔走于有关部门和滹沱河管理局、广济灌区之间,请求上级部门予以协调放水。2016 年10

月,于艳军准备自掏腰包50 万元,把全长4800 米的洪渠进行混凝土浇筑,但因天气寒冷,工程没能完成。

今年正月,当春节的喜庆氛围还萦绕于村庄上空时,于艳军就开始组织人手准备引水春浇,为了预防渗水,他准备在渠底铺设一层塑料布,后通过工程机械对洪渠进行整体深挖,斗渠上游段基本开通,达到放水要求才作罢。进入放水期,于艳军每天派出两台装载机和一台小型挖机,24

小时巡护在洪渠沿线,确保渠堤不溃不漏,一直坚守了二十多天,直到邱村耕地全部浇完为止。时隔14

年,邱村的老百姓终于实现了洪水灌溉的愿望,于艳军长吁一口气,如释重负。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年五月,于艳军筹集资金42 万元,在村北建起文化广场,场地硬化3200

平方米,修筑围墙120米,购置11 件健身器械和一组篮球架,安装了高杆广场灯,配制了音响设备,修建了10

个文化宣传栏。每至清晨,老人们一改过去睡懒觉的习惯,开始走到广场上做操晨练;等到华灯初上,广场上音乐漫起,妇女们踏着节奏跳起广场舞……邱村,有了鲜活的味道。

于艳军心里还揣着一个宏伟计划,就是把设施农业作为全村农业的主攻方向。而他知道,水利资源是设施农业的生命线。通过向县水利局争取,邱村新凿浇地机井18

眼,铺设管道30000 余米,其中滴灌铺设2000 亩,喷灌1500 亩,机井用电铺设地下电缆7000

余米,实现了所有耕地全覆盖目标。在农业示范园区,所有大棚均采用膜下滴灌灌溉技术,水管总长23000

余米,地下水利用率达到95%,比地面灌溉节水30%到40%,同时减少了地面蒸发的缺陷,极大改善了葡萄生长的微气候环境。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