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喜欢和朋友们结伴到荒山野岭、山坳古村、古寺道观徜徉游览,陆陆续续去了不少地方。
去年农历九月三十,原平东社同福寺庙会,朋友邀约,我欣然同去。车行驶在去东社的路上,那稠稠的树,那红的或青绿色的山石,不时拥入你的视线,沿途崖壁弯转,山峦环绕,十分熟悉又很陌生,熟悉或陌生的山山水水、丘丘壑壑,拥拥挤挤展现在眼前。
过奎光岭,临近东社,黄土地一层一层隆起,高高的田地突然闯入眼眸。苹果树、梨树、枣树仿佛是一个大的盆景。叶片有黑绿,黑红,黄绿,黄红。许多诱人的色彩,奢侈得让你眼花缭乱。土黄丘上一条羊肠小道,一棵独立的小树,或者叫不出名的一簇已经泛黄的小草,一切顺其自然,进入视野,让你瞬间对这方土地产生了没有障碍的亲和感。
地埂瘦细的酸枣树,一条老根上繁衍出许多新枝,新枝或老枝上,充充实实地挂满了果实,红红的小小的果子离我那么近,好似熟识的乡亲。我的情绪突然有许多味道掺合在一起。自从读高中时,离开这块土地,一个人走南闯北,经历了许多冷暖炎凉,走过一个一个累人的季节,只要踏进这块憨厚的土地,望着宽厚的阳光,心里总是暖暖的。
进入东社,我站在街边茫然四顾,变化太大了,那些记忆中青砖灰瓦的房舍院落,都远离我们的视线,街道上行人如织,商铺林立,眼前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味。看着东社这些年的变化,不禁感叹!
趁着相约的几个朋友还没有来,我和好友沿着村里的小道左转右盘,忽而上,忽而下,进入村中荒凉之地。那许多的老院老房,或者一个破落的窑洞,或者一堵坍塌的老墙,疏离于尘世的喧嚣,藏在这个最适合的角落,让我品味,让我陶醉。我蹲着,站着,我弯下腰,或远或近,或伏或卧变换着视角,真的,我生怕把那些精巧的,精致的美景给遗漏掉。
你看那条隐于街巷卵石铺砌的小径,穿过一片蒿草,拐过一道坡梁,一会宽阔,一会细瘦,裸露在脚下。小径上的卵石,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这样的街巷有故事、有风景、有灵感、有禅意。小径不远,那是一幅画卷上从这边到那边的距离。小径很远,它淌过了几百年的历史,也许在一块卵石上,你还可以找到马帮和驼队留下的蹄印。
来来回回的街巷尽头,布局着古色古香过街的门洞或门楼。那木雕,那砖雕,那造型,那带着哲思和提示的牌匾文字,有的构图简练,有的神采飘逸。简练和飘逸都潜藏着历史的厚重,就是那成堆的碎砖破瓦都沾满风尘。故人已经远去,美,直抵心田。
拐角处有一处老院,看样子已多年无人居住,我从大门上推开一条窄窄的缝儿往里瞅,大门对面是精巧的照壁,最触目的是屋脊上的几只脊兽,挺拔高耸,虽已残破,依旧站在那里,两只眼晴,溜圆溜圆,瞪着远方。身上的花纹古朴夸张,象形与写意相合,神化和现实相掺,藏隐着许多内涵。
在东社还隐藏着一处本地的名胜,那就是铜佛寺。我和好友气喘吁吁爬上那一级一级台阶,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门楼悬在眼前,站在这里,视线瞬间变得辽远辽阔。朦胧的远山,收割后的田野,脚下新街旧居尽收眼底。门楼周边是石木结构的雕花护栏,门洞是进入寺院的通道,全部由青砖砌成,不深不浅,不高不低。我与这座苍老古朴的门楼对视,那门楼棱角造型依旧掠过唐宋气韵,汉唐风采,用心去阅读去抚摸,只能拍案叫绝。
铜佛寺亦名同福寺,据说唐朝永微元年,武则天隐居赵村资寿寺修行,有一天到铜佛寺拜佛,随言“铜佛,同福也。”故铜佛寺又名同福寺。古寺翻修或新建了一些楼台殿堂,三个寺院一个比一个高,我们随着台阶一层一层向上攀爬,眼界和心绪也变得舒朗开阔。一座带着唐宋气韵的古寺,坚持走到今天,也算是奇迹。一座古寺,厚实依旧,辽阔依旧。只怪我的知识太过匮乏,不能撩开历史窗幔,探寻到一座宇庙的古典和幽深。
在山西从南到北,从吕梁到太行,阅山阅水,探访古迹,我走过许多地方,但是像原平东社这样,村落里坚守着那么多老屋旧居,街巷蹲着一个精巧门洞,或者一座老旧苍凉的门楼,角落里静立着一个雕绘绝伦的小庙,村口挺立着站姿依然坚硬的土堡垒。真的,只有山西原平,只有原平东社,才有这样的景致。曹俊山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