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阿姨钩的鞋子可好了,而且出钱收徒弟呢!”东米市街头几位阿姨的聊天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真有这事儿?带着几份好奇,笔者来到了位于花园小区5号楼一探究竟。
这是一座上下两户人家居住的二层楼,还带着一个大约30平米的小院,院子里有一片不足两平米的菜地,长着绿绿的菜苗,靠近晾台的墙根摆着十多盆花,整个小院显得十分别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远远地就听到屋子里传来嘻嘻哈哈的说笑声。客厅里十来位阿姨互相交流着,说笑着。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客厅正面摆放着一张一米多长的沙发,拐角位置放一张单人沙发,这套沙发看起来很旧,阿姨用薄毛毯从靠背到底座包了一遍,上面又铺了一层新买的沙发垫,让整套沙发看起来整洁了很多,沙发上只能容纳3个人坐,其他人都坐在小凳子上,所有人都在忙碌着,有的织毛线,有的上鞋底,还有的钩鞋子。
听到我们是来参观的,热情的阿姨给我们讲起了钩鞋子的初衷。郎阿姨名叫郎莲香,今年59岁,来自五台县一个叫国都殿的小山村,2014年为了外甥女上学方便,才跟着女儿来到县城,现在住的房子是租来的。刚来的时候郎阿姨每天除了买菜、做饭、接孩子之外,大部分时间都闲着看电视。阿姨也曾去找过工作,但由于年纪过大,被拒之门外。
闲不住的郎阿姨利用空余时间把孩子们不穿的旧毛衣毛裤拆了,钩成了圆凳坐垫。一次偶然机会,她在接孩子回家路上看到了有人钩的鞋子很好看,心灵手巧的郎阿姨看了一会儿,便自己买了鞋底和毛线回家试验。刚开始那会儿,一双鞋钩了拆,拆了钩,牙签般粗的毛线硬是变成了像绣花针一样的细线,毛线坏了一大堆。不轻言放弃的郎阿姨经过了两个月的实践,终于钩出了第一双毛线拖鞋。在此基础上,她还对鞋子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鞋底,降低了鞋面高度,丰富了花色和图案。郎阿姨说:“加上鞋底的鞋子更加防滑,穿上暖和还结实耐穿,毛线穿久了会松,鞋面低点穿着更合脚更舒适。”
为什么会想到自费收学员呢?阿姨说出了这样一件事:去年冬天,郎阿姨给家里每个人按属相钩了一双鞋子,女儿郎丽将鞋子晒到了朋友圈,这一晒可惹来了“大麻烦”。来自好友的订单接二连三,更加让阿姨头痛的是,鞋没钩好,钱就先付了,而且一订就是3双,最多的一个订单达到9双。这可难住了郎阿姨,一个人一天钩一支鞋都吃力,这些订单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无奈之下,阿姨开始求助村里的女人们,老阿姨说:“在村里,大多数女人都很手巧,很多人一看就会,她们在村里想找工作找不到,让她们来做手工再合适不过了。”
订单完成后,老阿姨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多收几个“徒弟”呢?这样可以给闲置在家的女人们提供一个就业门路,挣些钱贴补家用。为此,她专门让女儿在网上批发毛线、鞋底和钩织工具,购买了一些桌椅板凳,为“徒弟”们提供学习环境,为了调动大家积极性,每一次钩完都会给“学员”相应的费用,鞋底钩一双4元,鞋子一双20元。对收徒弟要求,郎阿姨说:“只要愿意来,我都教。”旁边一个阿姨调侃地说:“沙发还是新学员的专座呢,学会了就只能坐硬板凳了!”原来这是为了让郎阿姨离新徒弟更近,方便“教学”,大家主动让出来的位置。
如今,郎阿姨已经教会了7位“徒弟”,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她专门让女儿申请注册了“老阿姨手工订制”网店,订单也随之增多。郎阿姨说:我们五台县有很多有特色的手工,如绣花鞋垫、千层底布鞋等,要是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还打算扩展“业务”,把大家集中起来研究钩织坐便器套、沙发垫、汽车垫等手工制品,或许能成为五台一个特色产业呢!
说到这里,笔者由衷佩服郎阿姨的想法,在中央鼓励大众创业的今天,郎阿姨用灵巧的双手慢慢搭建创业舞台,为农村在家闲置的女人们找致富门路,虽然艰辛,但很实在。
看着小院绿绿的菜地,相信郎阿姨的梦想总有一天会像这地里的小苗一样结出累累硕果。(张建峰 郎艳峰)
(责任编辑: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