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所作,所为,夜有所梦,所想。从四岁起,白天经历的事儿,常常在晚上进入梦里,白天尿尿在土墙上“追”马蜂,夜里就梦见拿根棍子捅蜂窝,跑不掉,头上落满了激怒的蜂群,被蜇得“嗷嗷”直叫,直到从梦中惊醒,顺头一摸,满脸是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梦”渐渐长大,长成了“梦想”,这梦想就是当一名作家,这是1972年,这一年,我14岁。
1972年元宵节过后不几天我升入初中,14岁的我和同学们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那时初中是两年,开学的第一节是语文课,上课铃声一停,门开处进来一位端庄的青年老师,他登台首先自我介绍:“姓贾,名真”。从此同学们便唤他“贾老师”了。贾老师当班主任代语文课,全班同学的最大兴趣莫过于听语文课了。贾老师课讲得好,尤其是讲诗歌。更让人神秘的是他还写诗,他的诗还在报上发表,发表后还要读给同学们听。听着听着,我便在课余时间学着写,写下后,贾老师给批改,好的,还登在学校的黑板报上。第二年正月开学,我和同学盼着贾老师,盼着听他的诗歌课,可贾老师被县里选拔为干部,走了。贾老师走了,他却把诗歌的种子播在我的心田,让我的心灵深处长起了葱茏的作家梦,我在日记里这样暗下决心:幼骥学步虽十几,志在文坛竭尽力,忠于生活忠于己,生命不息笔不息。
揣着“作家梦”,我升入初二后课余仍然痴迷写作,我的习作小说《重逢》、小小说《综合肥》,诗歌《铁牛》以突出位置登在校办文学作品汇编《蓓蕾初放》集子上。范亭中学二年时光,我的作家梦“膨胀”,自习偷着写,课余放胆写,班里、学校的黑板报期期都有我的习作。1975年年底,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大牛堡村,投入改天换地的战斗,白天连着黑夜干得身疲力尽,可我并没有放弃写诗、写小说。后来,我当了民办教师,教学之余依然在创作。1977年3月25日,我的诗歌处女作《县委书记来俺队》在《忻县地区报》发表,这一“发”我更是不可收了。乡村教书15个春秋,在那三九天寒冷的窑洞,我也没有放下创作的笔。进入机关28个年头,无论是当秘书,还是作记者,我写诗歌、写小说、写报告文学、写电视集本、写文艺评论、写民间故事,在“作家梦”的路上执著跋涉。从2015年起,我从一首诗一篇文章的“单打独斗”中走出来,通过1000行长诗《廿四节气歌》、400行长诗《数九歌》、200行长诗《我家的抗战故事》、400行长诗《农历中国》、400行长诗《十二生肖》全景式反映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新气象、新面貌。《山西农民报》分五次全景式推出了我的五部长诗,社长王涛说:“这样的宣传力度,自本报创刊以来,尚属首次。”我因此获评“2016年度山西农民报十大‘三农’新闻人物”,成为全省唯一得此殊荣的作家。
人生有梦,才能矢志不移,不断前行。45个春秋冬夏,我牢记初心,辛勤笔耕,把充满正能量的10万字的小说、散文、民间故事、电视剧本、文艺评论,73万字的报告文学,600余首诗歌奉献给社会。迄今,我的诗歌作品10余次获全国大奖,其中《祈雨》获安徽省“劲草杯”全国诗歌大赛特等奖,《纳税人》获“税苑杯”全国诗歌征文奖,《二月二》获2016“陆家杯”龙舞文化全国诗歌征文奖,1000行长诗《廿四节气歌》获忻州市2015年度新创重点文艺项目成果奖。我本人喜获原平市2015年度文学创作成果二等奖。出版诗集《鸡魂》《黄土高原》《天高云淡》《农历中国》四部,报告文学集《灵魂工程》《在原平这块热土上》两部,《蔺红文集》一部,编辑了关工文集《关工之情》《关工之路》两部,参与编撰了《忻州地区英模志》《原平市新闻作品选》、诗集《诗人与春天对话》三部。
45载的笔耕让我有幸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忻州市诗词协会理事。我将继续保持那份淡定从容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我心中的梦想坚实地前行。(蔺红)
(责任编辑:卢相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