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作业迟早得做,可心里就是不想做,所以就磨磨蹭蹭的,导致每天都早做不完。”邻居家在上小学的小姑娘跟她妈妈解释道。听到这里,记者不禁感慨,小姑娘的这种行为正是成年人口中的“拖延症”。明知道此事非做不可,却一直找理由不做或回避,在最后时刻才着急,这是磨蹭、是拖延,也有网友自嘲为“拖延症”或“拖延癌”。
这种拖延的现象和心理古已有之,人们所熟知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名美国人发明了一款带有氧气罐的头罩,据说可以最大程度屏蔽外界干扰,让人安心写作业,其功能和现在的一些专治拖延症的APP甚是相似。随着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的思维和时间被严重碎片化,一定程度上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更多,这在客观上使得拖延人群的队伍越来越大。
“今天精神不好,明天再做”、“打完这局游戏去学习”、“看完这集电视剧就开始”……拖延的人总会为自己设置一个前提,结果往往是能拖一时是一时,甚至还会滋生出一些“关键时刻才能化压力为动力”的心理暗示。长期的拖延会降低事情完成的质量,也会使人的精神状态更焦躁,非常不利于个人长期的发展。有人总结出很多对抗拖延的办法,比如制定详细的学习工作计划、切断一切外界干扰信息、坚持运动、多吃素食等,但最重要的是从这一刻开始真正拒绝拖延,从思想上对抗瓦解拖延,才能不被其控制。(许净)
(责任编辑: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