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 首页>>民生>>正文
第一书记以村为家真扶贫
2017年03月30日 10时31分   忻州日报

——记神池县戎家梁村第一书记高旭平

一个四十多岁的城里干部抛家舍业住在农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自筹资金买良种,投亲靠友找技术,带领村民搞活种植、发展养殖,让村民在贫瘠的土地上找到致富的路子,他就是神池县戎家梁村第一书记高旭平。

神池县龙泉镇戎家梁村地处该县东南山区,全村地域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1000亩。全村户籍人口59户121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3户5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2户、低保贫困户7户、五保贫困户4户。驻村帮扶单位是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和神池县残联,高旭平是山西社会主义学院下派到神池县戎家梁村的第一书记。从当上第一书记的那天起,高旭平就放弃省城优越的生活条件,吃在村里,住在村里,每月驻村时间都在20天以上。

他以真情换取真心,以行动感化着村民。从驻村的第一天起,他就一心一意为村民服务,想方设法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因地制宜推行“331”工作法,从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到集体经济壮大三方面齐抓共管,同时兼顾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实现了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2016年,他自筹资金为群众买种猪、买良种,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引进新技术,把全村土地统一管理,种药材、种新品种传统作物,鼓励村民发展野猪养殖和土鸡养殖,当年百姓收入就实现了较大突破,戎家梁村扶贫效益初见成效。全村25户贫困户,通过种植、养殖带动6户贫困户,户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通过合作社带动的1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剩余没有劳动力的10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16年中秋节,村委会利用合作社分红,为村民发放了月饼、胡麻油等生活用品,高旭平等三人还自掏腰包组织村民享受了节日聚餐。村集体的凝聚力明显增强,涉及到村集体的活儿大伙都会积极主动参与,一系列行动的有效实施,赢得到了村民的爱戴。

在高旭平看来,住在村里只是他作为第一书记最基本的要求,听听百姓需求,因地制宜尽快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目标。他深入每家每户,认真聆听他们致贫原因,倾听他们生活中的乐趣和不满,在炕头上、在酒盅里既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让他掌握了扶贫攻坚的第一手资料。

春节刚过,高旭平就冒着严寒赶到村里,与村委班子和村民代表召开通气会,确定今年村里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村民农作物的种植品种。2017年戎家梁村要整体脱贫,这对今年戎家梁村的发展尤为重要,经过与大伙研究,高旭平确立了今年的奋斗目标: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推进野猪和黑猪杂交的散养猪、散养土鸡的规模养殖,同时准备试种仁用杏、榛子等干果林,新建一个年存栏50头的肉驴养殖场和年出栏300头的育肥猪场,新上一座光伏发电项目,还准备依托本村农副产品开一个农副产品加工厂;开一个农产品体验店进行线上线下销售本村生产的农副产品,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力争增加村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全部脱贫。

通过一年来的摸索和尝试,高旭平对精准扶贫有了自己的思考与体会,在他看来,精准扶贫的关键是精准,要认真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要求和全省精准扶贫方略,切实提高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的人有种植技术,就引导他种植适合的产品;有的人有养殖技能,就引导他养殖优良的品种。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点子上,确保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同时项目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人而异。根据当地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结合贫困村实际,按照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确定项目,决不能一窝蜂,更不能一股风。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产业的关系,夯实农民增收要素,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降低市场风险,避免因市场、气候等不可抗拒因素而返贫。紧紧依靠当地党委和政府,使贫困村选择发展的产业符合所在县乡脱贫攻坚的整体布局,纳入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规划当中,才能形成合力。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高旭平深知,只有深入每家每户,倾听他们的想法;只有坐在炕头上,和他们亲切地拉家常,才能与他们心连心,真正打通惠民政策“始终在路上”,为民服务“始终在嘴上”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好“领头雁”的作用。(杨晋明郑杰晓军)

(责任编辑:卢相汀)

关闭窗口

    主办单位:忻州日报社 晋ICP10003702 晋新网备案证编号:14083039 晋公网安备 14090202000008号

    律师提示: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信息,均为忻州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凡不注明出处的将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长征西街31号 热线:0350-3336505 电子邮箱:sxxzrb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