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在2月21日第三版刊登了我市城区一位城管的自述《我是一名城管员》,他在文中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城管工作的不容易与自己成为一名城管员的心路历程,让读者看到了城管这份职业的另一面。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说,人们可能对城管存在着一些偏见,而他们则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人们的固有看法,为自身正名。
近日,河南郑州城管的温情执法让人们对城管这一群体竖起了大拇指。据了解,当日在一家饭店门前,有几个大人带着小孩在外面的桌子上吃饭,将桌子摆在外面营业属于占道经营,城管看到后并没有着急上前让收桌子,而是站在一旁,等大人和孩子们吃完饭才催促店主收摊。像这样的占道经营在每个城市的街巷都可能出现,劝说是城管们最常用的方法,“吃完才收摊”既得到了商家和食客的理解,易让商家配合,又保障了公共空间的秩序卫生,这样温情的文明执法无疑赢得了公众的认同。
城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难免要和街巷的商贩有摩擦和磕碰,而城管容易被塑造成拥有权力的强者,商贩被塑造成迫于生计的弱者,如果遇到不讲理的商贩,城管执法态度强硬便可能被夸大,甚至被传为所谓的“暴力执法”,由此,人们对城管的误解便可能越来越深。实际上,一座城市公共空间的秩序与城管的工作密不可分,也与每位城管员的付出息息相关,如何让人们改变原有的误解,则需要城管员用实际行动告诉市民,为自身正名。(实习记者 许 净)
(责任编辑:籍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