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精准扶贫工作中多次强调“ 因村派人要精准”,说的就是要选准派强第一书记。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中,只有选准派强第一书记,才能推动脱贫致富工作取得实效。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驻神池县龙泉镇戎家梁村第一书记高旭平,沉下身子,大胆尝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一系列举措,用事实说明了选准派强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重要作用。
神池县龙泉镇戎家梁村地处该县东南山区,全村地域面积3000亩,其中耕地1000亩。全村户籍人口59户121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为23户50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2户、低保贫困户7户、五保贫困户4户。驻村帮扶单位为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和神池县残联,高旭平为省社会主义学院驻戎家梁村第一书记。他从省城来到戎家梁村后,坚持长期驻村,每月驻村都在20天以上,也就是说,除了节假日,他几乎都呆在村里,成了一名真正的“村里人”。高旭平带领村委一班人从建强基层组织入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在挨家挨户了解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村情,提出了走“带动、扶持、兜底”的脱贫之路,确立了“种植+养殖+干果”协调发展,逐步增强村集体经济,依次脱贫的“331”脱贫思路。“带动”就是通过成立戎茂种植专业合作社,对自愿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通过生产经营,带动其脱贫。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4月,村集体以荒山荒坡加以利用和对二轮承包未落实到村民的撂荒地复垦,入股合作社,占合作社股份的31.4%;原始入股村民有16户,主要以自己的承包地入股,一亩地折股1000元,另有部分村民以现金或农机具入股,这16户村民占合作社股份的68.6%。合作社由村集体控股。“扶持”就是对原来搞小规模种养业的贫困户通过改良品种和更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扶持其脱贫。一是扩大养羊的规模。引进岢岚绒山羊,为4户有养殖意愿的养羊户每户免费提供6只羊;引进野猪、生猪进行饲养,目前存栏猪48头,由合作社经营;为1户有养鸡意愿的贫困户提供300只土鸡进行饲养。此外,还帮助村里一户养殖户改养羊为养牛,且计划建立标准化养殖场。二是引进改良小杂粮品种,还种植了美葵、板蓝根等。三是计划发展林果业,通过有关专家,准备明年试种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生长的榛子和仁用杏等。“兜底”就是对五保、低保和因学因病致贫的贫困户通过争取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帮助其脱贫。
思路明确了,资金保障是关键。由于合作社前期以货币入股的人员较少,加之正遇春耕时节,因此合作社在启动时资金周转非常困难。在省财政包村干部配套资金20万元到位之前,合作社前期直接开支的20多万元全部由村干部和合作社成员垫资,其中高旭平垫资10万元。这20多万元主要用于合作社养殖场建设、种植业,以及对个户的扶持。值得一提的是,高旭平创新扶贫方式,除创办合作社以壮大集体经济外,在帮扶贫困户方面,他只为自己有思路有意愿干的贫困户提供支持,并且明确帮扶条件。例如,2016年为有养殖意愿的那户贫困户提供了300只土鸡,次年这户必须给村集体返回100只,返回的这些鸡将用于对其他贫困户的扶持;为养羊户提供的羊,明年每户也必须返回村里一部分。通过给贫困户加压,给他们以动力,逐步帮助他们走上富裕路。
通过近一年的摸索和尝试,目前戎家梁村的扶贫效益初显。2016年中秋节,村委会利用合作社分红,为村民发放了月饼、胡麻油等,户均150元,共计花费7950元。此外,高旭平等三人还自己掏钱组织村民进行了一次节日聚餐。由散到聚,暖的是人心,聚的是大伙的精气神,还有对村集体的信赖。更可喜的是,这一年中,村民脱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现在合作社的2个主要劳动力(光棍)就是原来村里较懒的两个人。此外,村集体的凝聚力也明显增强了,涉及到村集体的活儿大伙都会主动参与。
扶贫先扶志,压力变动力。第一书记高旭平创新扶贫方式,这种扶持,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资金扶持,而是“ 扶志”。用高旭平的话说,只要贫困户自己有意愿有目标,我们就扶持;扶贫不在于给贫困户多少钱,而在于让他们转变等、靠、要的陈旧观念,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这种结合帮扶实际,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扶贫先扶志、扶贫给思路的做法,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指出了方向,走出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因户施策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第一书记高旭平的扶贫实践,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如,该怎样选派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该如何发挥领头人作用?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要想让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彻底脱胎换骨展新颜,第一书记就要敢于担当,扎下去,深入下去,要敢于创新,谋划长远,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充分动员好、发挥好、依靠好群众自身的主体力量来建设美好新家园。
一要选准扶贫干部。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目前人们在对第一书记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少数派驻单位重视程度不够,选派的未必是单位的精兵强将;许多乡镇认为第一书记根本不可能实质性地帮助农民致富,甚至把第一书记的工作“定位”在帮助村里、乡镇填写各种表格的执笔工具;少数挂职干部本人也有消极应付的心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群众对第一书记不认可,背离了选派工作的初衷。因此,各单位在选派第一书记时,人选要求“精”,要从机关干部中挑选那些政治素质高、担当意识好、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同时要紧贴农村需求因村选派,贫困村需要什么样的人,就把那方面的人派过去。只有选得准,才能干得好,才能帮助贫困村激活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其“造血”功能,从而实现彻底脱贫。
二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作用,将新理念新思路灌输给农民,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克服“等靠要”等消极等待政府帮扶的思想,从精神上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同时,在给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带来信息、资金和项目等致富要素的同时,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等,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解开贫困枷锁,源头治贫,彻底脱贫。
三要创新举措助脱贫。第一书记要紧紧围绕农村实际情况,在理清思路、精准施策、确保实效上下功夫,要敢于大胆尝试,通过综合考虑,制定好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的中长期计划,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同时要因人因户施策,要多为村民开展技术指导和提供市场信息,努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有前景、可持续的好路子。
四要主动融入群众。群众的满意度是衡量第一书记工作水平的第一标准。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如果不能放下架子,就不可能融入群众中,自然就打不开工作局面。因此,身为第一书记,要时刻把自己当作“村里人”,带着感情做工作,既要身到农村,还需心到基层。在工作中培养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在干事中加深对农村工作的认识,为群众致富、村庄发展出谋划策,干出几件群众称道、组织认可的实事、好事,用真情实绩赢得群众信赖。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虽然目前戎家梁村的扶贫实效还未大显,但这样的帮扶模式显然是可行的。我们相信,如果有更多的像高旭平这样主动作为,干工作有思路、对农村有真情、帮扶百姓有措施的第一书记,农村同步小康宏伟蓝图的实现将会早日到来。(本报记者 白雪萍)
(责任编辑:籍俊霞)